如何面对幼儿攻击行为

如题所述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儿童攻击行为”,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考虑他人的想法,与伙伴的关系不良。在家中或弱小的伙伴面前充当“小霸王”、“太上皇”,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就大发脾气、骂人、打人、咬人、摔东西。这些孩子自控能力多较差,打骂同伴,反抗权威,以后易形成反社会性的人格障碍。 另外,在孩子成年以后,由于攻击行为对家庭和工作的影响很大,人际关系长期得不到改善,可能造成成年期的困境。因此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期间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大多和家庭教育有关。这些原因主要包括: 1.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定势,只知道“我”的存在,一切以“我”为中心。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定势,使他目中无人,无法无天,一旦不满意,就为所欲为,用攻击行为来进行发泄。 2.家长对攻击者的行为表现出不正确的态度。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受欺负,在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时就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谁要欺负你,你就打他,打不过就咬。 3.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有句话说:“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脊背长大的。”它告诉我们,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家长惯用暴力或强制方法来教育孩子,常常靠武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就会给孩子树立横行霸道、不讲道理的榜样,使孩子误以为霸道、打人骂人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于是,一些孩子在欲望得不到实现时,就有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压抑,想以此来“要挟”父母迁就自己。 4.媒介暴力内容的教唆作用。目前,一些书刊、影视中常常出现暴力情节,专家学者们认为这种暴力现象的展示,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很大的诱发作用,尤其是影视中的暴力镜头,对儿童的教唆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一些孩子在看了影视中某些人物实施攻击性行为后洋洋得意的神情,更觉得攻击行为的痛快,从而进行模仿。 可以说,上述四种原因是引起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儿童具有这种行为是很不健康的心理所致,家长若不及时引导,会使儿童最后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