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如何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1
我个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主要来自父母。父母应该尽量避免用打骂的方式管教子女。同时要让孩子知道攻击别人后会遭到被攻击者的报负性返攻击,还要让他知道他如果打别人而被打,父母是不会帮他的。另外还要让小孩子知道要保护比他小的东西,就像父母保护他一样。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01
首先,有攻击意识的儿童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频频滋生矛盾。第一,儿童早期轻微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在儿童借助语言直接侵害他人的利益。比如儿童之间由于攀比、嫉妒的心理,相互或单向对他人进行嘲笑和讽刺。第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一步表现为肢体冲突。比如儿童之间发生利益冲突,便随即开始乱抓、乱踢、乱打,甚至咬伤其同伴。第三,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演变为损害和他人利益相关的重要物品的行为。例如有攻击意识的儿童在同伴不知情的情况下,故意隐藏或损坏他人重要物品。第四,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间接对其他儿童造成身心伤害。例如在同伴背后给幼园老师打小报告,在同伴中制造恶劣谣言。其次,儿童早期频发的攻击行为严重影响幼园教师的教学质量。众所周知,儿童早期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儿童需要在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很明显,儿童间的敌对思想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阻碍了幼园教师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幼园的教育过程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会对其同龄人造成身心的影响甚至是伤害。此时,幼园教师不得不暂停教学活动,教导做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并安抚被攻击的儿童。同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给同龄人制造了一个负面的榜样示范,使其同龄人以为采取同样的方式便可获得幼园教师和同龄伙伴的关注。然而,被攻击的儿童可能从此对幼园活动产生恐惧心理,导致同伴社交恐慌,无法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最后,儿童早期的攻击性行为会直接影响其成年的发展。心理学家们对早期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进行长达16年的追踪研究,数据显示其中70%的少年有过反社会行为,且50%的少年有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同时,儿童早期的攻击性行为越频繁,其成长后期的犯罪行为的发生率越高。毫无疑问,儿童早期的攻击性行为对其成人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造成儿童早期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多样,而单从幼儿的家庭教育的角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幼儿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势必塑造性格各异的孩童。如果父母一味地“盼子成人中龙凤”,无视孩子身心的实际发展状况,最后只得事与愿违。显然,不良的家庭教育模式易于诱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在简单粗暴的幼儿家庭教育模式中,父母脾气暴躁,对孩子毫无耐心,不愿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在孩子的表现未达到自己的要求时,采取训斥和责骂的方法,直接为孩子早期的攻击性行为树立典范,逐步培养了孩子的敌对意识。在冷漠无情的幼儿家庭教育模式中,父母无视孩子的日常交往对象和学习媒介,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毫不关心,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的日常生活需求,孩子便可自由成长。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继而演变为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在溺爱纵容的幼儿家庭教育模式中,父母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孩子走路怕摔着,孩子玩耍怕碰着。例如,孩子占了同龄伙伴的小便宜,父母会以此为傲,觉得自家孩子聪明;若是孩子吃了亏,父母便立马上前训斥别家小孩,甚至谩骂家长。在此般蛮横骄纵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养成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幼儿身理和心理发展方面的不协调。幼儿家庭生活环境的不和谐体现在家庭成员缺乏沟通。生活上,父母各忙各的事业,对家庭关心甚少,但又相互埋怨对方,常为家庭琐事而争吵。长此以往,争吵演变为破口谩骂甚至互殴。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促使幼儿强化了攻击意识。学习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各有想法。例如,父亲希望儿子成龙,而母亲则期望儿子轻松成长。父亲对孩子批评和训斥,而母亲则对孩子百般宠爱。如此,成员之间紧张的关系让孩子成为了矛盾的焦点,使孩子缺乏安全感,逐步形成敌对意识。然而,幼儿的家庭心理环境的不和谐则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言语教导上。幼儿家庭的心理环境是幼儿通过父母言语行为的示范,内化父母外在的道德规范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在高压的家庭心理环境中,幼儿易于自卑和胆怯,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容易受到伙伴的攻击,在受到伤害后由于得不到情感的宣泄,自己也会逐渐成长为一名攻击者。在放纵的家庭心理环境中,幼儿是家庭成员的重点保护对象,在与龄伙伴的交往中老大自居。在无情的家庭心理环境中,幼儿情绪冷漠,缺乏关心,而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借由攻击性行为吸引老师、伙伴的注意力和情感关注。
第3个回答  2018-07-31
1.
教育孩子学会谦让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生活中,父母总是宁愿自己少吃点、少穿点也要尽量地满足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让孩子漠视了谦让。他们认为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把自己摆在第一,从不会为别人考虑。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分享、懂得谦让。
2关注孩子恰当言行的表达并作出回应
有的时候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非攻击性信号,直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孩子的要求才被注意并得到满足,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此要关注孩子欠当言行的表达并作出积极回应。
3、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除了给他讲清道理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当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玩得很融洽时,要及时地肯定孩子、表扬孩子,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以正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改善。 4
一、多给孩子提供和小伙伴相处的机会
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不仅能体验玩耍时的乐趣,更能学到许多东西。而这些都是成人不能取代的。有的时候,家长会担心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受欺负,或者怕麻烦而不让孩子和小伙伴相处,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当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家长也不需要太多的干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寻找答案。
5.父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作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尽量不要暴粗口话。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采取说理讲道理的方式解决。千万不要在自己高兴的时候,对孩子过分溺爱;在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又对孩子拳打脚踢,尽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预防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6、制止孩子与成人玩耍、嬉戏时的攻击性行为
有的时候,孩子在与成人玩耍、嬉戏时会有意、无意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为了得到某些玩具或食物,在被成人拒绝时发出攻击。或者出现纯粹是嬉戏的攻击性行为,如开心地用小脚踢成人,用小手捶打等。而成人往往对这些行为并不在意,甚至会表现得非常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什么“攻击性行为”。这样,成人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就自然地伸出了手。 7.
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往往是遇到了问题,如果我们能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首先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孩子就不会把气撒在小朋友的身上了。有时候孩子打人也是出于一种自卫,出自本能。当孩子心情不好或者各项技能失败的时候,就会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泄不满的情绪。这时家长需要提供温柔,积极地安慰,以防止孩子情绪变得暴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当孩子抢玩具时,这只是出自本能的自卫或者生理的特征,一旦从这种行为重获的利益,得到了玩具,就会把攻击别人得到玩具联系在一起。这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把正确做法告诉孩子,如教他与别人商量一起轮流玩玩具;被小伙伴拒绝时找老师帮助等等。
8、让孩子远离攻击性强的或暴力性强的动画片或者书籍。
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家长除了给孩子讲道理外,还要尽量让孩子远离攻击性强的动画片或书籍。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攻击性或暴力性的场面很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要作好孩子的把关人。不让孩子或少让孩子看攻击性强的动画片,不给孩子买带有暴力性行为的书籍,哪怕是正义的攻击和暴力,也要让孩子少接触,因为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明显。

对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要注意:
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因为宝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时错误的,突如其来的训斥只会让孩子感觉到莫名其妙;不要因为孩子打人而打孩子,孩子不会理解家长的用意,只会觉得受到伤害,这样会让孩子不再信任家长。父母一定不要鼓励孩子去报复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过来报复的话,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受害者越来越多。

免费领入学礼包有礼

现在入学礼包等你来领

    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就业保障热门专业入学指南在线课堂领取礼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