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屏蔽缩略语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文章摘抄: 编者按近日,广电总局对央视下发通知,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NBA”这个缩略词,得称为“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不仅是央视,还包括其他电视台;不仅是“NBA”,还包括“CBA”、“F1”、“GDP”、“WTO”、“CPI”等。广电总局此规定一出,立即引来各方热议,有网友调侃索性把CCTV-1台标改成中文“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再把字号往豪华处放大,场面应该很壮观。但也有不少网友对这一规定表示支持:“汉语里夹杂着英文,搞得汉语有些不伦不类,这样的习惯该改改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合广大网友的意见,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通过整合归纳总结,组合成一个辩论赛形式的稿件。文中言辞如有偏颇,还望读者见谅。 辩题:(正方)应该屏蔽外语缩略词,(反方)不应该屏蔽外语缩略词 正方成员: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大二学生小陈(一辩) 椒江洪家中学李老师(二辩) 我市退休工人张先生(三辩)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郑友霄(四辩) 反方成员: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宝嘉(一辩) 台州籍浙大研究生小唐(二辩)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高万隆(三辩) 台州十九楼网友“风从哪里吹来”(四辩) 正方一辩 “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他说话里嵌的英文,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这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在《围城》中对“汉语夹用英文”的强烈讽刺。这次,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禁止电视节目中出现“NBA”等外语和缩略词的规定。这对保护母语,保护民族文化无疑是一剂良药。 从更深的层次去讲,“屏蔽外语缩略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中国文字有着悠久的灿烂历史,它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的命脉,它的一笔一画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但有人却盲目地认为,与世界接轨,就是要全盘学习西方文化,全面引进语言,更有甚者连我们的名山大川都要起个外国名字。对于这些头脑发热的崇洋媚外的人,我不知道他们血管里流的是什么血! 而在此前央视也对观众进行过调查,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观众并不知道“NBA”到底是什么,或者“NBA”对于他们来说仅限于篮球的概念,“CBA”、“F1”等同样是如此。这种规范行为不仅不会对观众的收看习惯产生影响,反而会帮助更多的观众理解认识这类赛事。所以我方的观点是屏蔽外语缩略词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反方一辩 既然不用“NBA”,那“CCTV”也是缩略词,先取消嘛!那些电视台这个“TV”、那个“TV”,都不要用了嘛!至于你们担心的“进来这么多外来词,汉语不像汉语了”、“汉语不纯洁了”,我要说的是,这就是现代汉语!汉语本来就不纯洁,它本身就是历史上的混合语。凡是强大的文明,都是多种文化交汇的文明。如果要想汉语纯洁,那就回到非洲原始部落。试问,一个多产的母亲,会纯洁吗? 阻挡外来词,就是阻挡东西方的文化交融、背离潮流。当今社会有很多“双语人”,他们同时懂得汉语和英语,在交流中遇到不好表述和翻译的外来词汇时,就直接使用外语缩略词,双方都懂,交流方便。这不是刻意,更不是崇洋,领导人也讲“WTO”嘛!另外,现在国际交流太频繁、太快速,大量外来词汇涌入,还来不及想好一个对应的汉语,一批新词又出现了。这就使外来缩略词直接进入汉语。 从词汇本身来说,缩略词也是阻挡不了的。两个以上的长词组成词组,自然就形成缩略词,这是语言本身调节的功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广泛的前提下,有些外来词翻译过来冗长又不便于使用。外语缩略词,既明确,又经济。所以我方的观点是屏蔽外语缩略词违背了语言正常的发展规律,实属不应该。 正方二辩 正如央视某体育解说员所说的,“这是继杜绝‘港台腔’后又一大利好消息。人民的电视母语应该全覆盖,凭什么让外语占据宣传高地?”屏蔽外语缩略词,就是完完全全地让全中国的人听得懂,传媒受众更广泛,从而让“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联赛”等体育赛事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朋友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晕,短短一段话,只有三十几个汉字,竟有二十几个字母,试问,这还是纯洁的中文吗? 反方二辩 纯洁?笑话,汉语本身就不纯洁嘛,何来纯洁一说?连农村妇女都知道“B超”,难道非得把它说成“第二型超声波检查”?“MP3”非得说成“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有这个必要吗?这就像古代女人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多此一举。 语言的本土化是不能靠“堵”来完成的,语言的使用是以方便人们使用为标准的,在汉语中适当地引用外语缩略词没什么不好,本土化与此并不矛盾,本土化需要一定程度的全球化,要使本国的一些东西包括语言不被外国的所“污染”,最终要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来说话。 正方三辩 请容我这个年逾七旬的老汉说几句,谢谢。现在看电视真不容易,特别是一些体育赛事,很多表述英文不是英文、中文不是中文,我是怎么也弄不明白,最气人的是还没有解释,电视台也不负责说明。像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英文字母没念过几个,哪看得懂?不过,这不代表我们就对中国及国外的体育文化不关注。电视就是播给全国观众看的,全国统一用中文名称岂不更好? 反方三辩 若想通过屏蔽缩略词,达到全国观众都熟知,效果恐怕不佳。应该怎么方便怎么说。缩略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国都很常见,我去过很多个国家,虽然一开始会不习惯,但时间久了,使用缩略语在交流中会很方便。像“GDP”、“WTO”、“CPI”等词汇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全世界都在用,中国老百姓也是非常熟悉,现在运用行政手段强制禁止,我觉得没必要,改了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 正方四辩 别的不说,电视台是引导广大群众的语言阵地,电视节目必须进一步规范用语,主持人的口播以及记者的采访和字幕中,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缩略词,这是弘扬、净化母语的一种方式。在汉语的表述中夹杂着英语,显得不伦不类,多数不被大众所了解,时间长了无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据我所知,世界上有威望有实力的大国并不是这样,外语只供专业人士或有使用目的的人员学习。那些平时在汉语交流中经常夹带着英语的人多数并非精通英语,而一些语言大家在说话时决不夹带外语以炫耀,却能翻译出多种语言的著作。建议广大市民,还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地对待母语、对待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此外,如四川大学谢谦教授所言,“这样的举措在国外早已不是新鲜事,例如俄罗斯媒体,早已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全面禁止出现外语单词。”在俄罗斯,俄语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最优雅、最纯净的语言。强烈的民族自尊也让他们拒绝在各类媒体上出现外语。这是捍卫民族语言纯洁、维护媒体用语统一的体现。 反方四辩 倘若是为了保护母语,目的与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不过如此做法的效果几乎为零。我并不是崇洋媚外,恰恰相反,我一直反对目前全国上下的英语热,将英语摆在过于重要的位置,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可是在全国上下“盲目”学英语的热潮之下,仅凭屏蔽电视转播之中的外文缩略词无异于螳臂当车,根本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 如果是怕少量观众看不懂这类缩略词,从而进行屏蔽,那还真得感谢广电总局的细心与人文关怀,只不过这样的细心与关怀多少有画蛇添足之嫌。喜欢篮球的观众肯定都会知道“NBA”、“CBA”的意思,而对于那些压根不关注篮球的观众,就算将“NBA”改为“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他们照样还是不会关注。所以说屏蔽缩略词除了给电视台主持人增加些许转播工作量之外,没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哪怕一丝一毫的益处。如若真想奉献细心与关怀,还不如努力去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与减少恼人的广告时间。 记者说两句 文字规范自古就有,这没什么可说的,只是我们不禁要问,怎么能说改就改?“NBA”、“CBA”等外文缩略词以其方便、易记以及国际通用的特性,一直被媒体和青年人广泛采用,一下子全改了,显得有些唐突。再说,在这一通知下达之前也没有人知会大家这些词有“问题”。如果说语言是一种通用的工具性产品,天生就是从俗从民的,应该只有使用者才有发言权,也能为这种产品提出更实际的使用建议。不经讨论就推行不但会暴露政策的漏洞百出,还会给自己戴上不尊重大多数、违反语言发展规律的大帽子。政府出台政策对外来词汇的使用加以规范无可厚非,但是这样不经讨论、不计后果强制推行的做法却很值得商榷。 台州新闻广播工作人员 我们没异议,既然有这个政策,我们就应该严格按照政策执行,刚开始可能会不太习惯,毕竟用了这么久,不过以后慢慢会习惯的,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相关培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