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探究性教学时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

如题所述

  在做探究性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施探究性教学应把握好三个问题。
  1、探究要“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可以从学生和探究的主题内容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学生方面讲,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生源的学生,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差异。从探究的主题内容方面讲,学生一般对探究主题的生成没有前期的思想准备。但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探究的主题不一定完整,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或某一点(带有一定的突发性),但其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主题内容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发散性:难度要适合知识基础中等偏下的学生: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以及每节课中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
  2、探究要适时、适度。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虽然一节课可能完成一个主题的探究,但不是每一个主题都能在一节课内探究出结果。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外完成探究,将探究性教学转变成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在什么时间探究、用多少时间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等,以理性、冷静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灵活机动地实施探究式教学。
  3、探究要把握好过程的发动、调控和评价。
  具体要注意:
  (1)问题情景的创设。教师要及时捕捉、挖掘探究信息,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的“一闪念”转化为探究主题。
  (2)探究方法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探究应有主题、依据、方案、过程和结论;方案须科学、安全、简约和具有可行性;要对探究的主题加以分析、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预测,最终获得结论。
  (3)探究主题背景(依据)的渗透。没有探究主题背景的探究方案,只会使学生的思想、行动漫无边际,不知所措。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比及给定信息的加工、处理,寻找、渗透探究主题背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指向、行动指向,使探究过程更加有序、高效。
  (4)探究过程的调控。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定向探究,做到“收”“放”结合,防止探究偏离目标。
  (5)探究过程的拓展。教师应及时给予探究过程以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推广、应用、拓展、提高,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 、实施探究性教学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探究与知识基础的关系。
  重基础知识轻探究、应用的观念陈旧落后,需要改变;而重探究、应用轻基础知识,也是一种片面观念。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可以为后人的创造、发现提供参考、借鉴;知识是探究的基础,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掌握与知识相关的技能.就可以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探究教学过程也更易开展,更易深入。无知识基础作背景的探究.犹如在沙滩上建大厦,是难以有结果的。
  因此.探究性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前提。而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有独到的作用。我们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不能一概否定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应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以实现两者的整合。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重结果、轻过程。由于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是“灌输式”教学或“接受式”教学,学生只知问题的答案,不知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只知老老实实地运用前人的经验,跟着前人的脚步走。久而久之,学生的求异、批判意识被压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被严重阻碍。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探究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一次又一次的“原地踏步”,长时间没有结果,就会失去实质意义和价值,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事实上,探究过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情绪冲动,诱发灵感,正是这种“冲动”和“灵感”可能会带来创造和发现。
  因此,探究性教学注重过程,但并不放弃结果,有结果更好。
  3、开放与秩序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注重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探究性教学需要营造一种探究氛围(问题、讨论、评价)。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可以步人探究情境,以批判家、评论家、发明家、理论家的角色出现.对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评价和论证,最后获得结论。
  民主、开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无心理压力、精神放松的情境下提问、质疑。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在讨论、评价以及与教师的交互活动中,情绪容易过激,使课堂出现闹哄哄、乱成一片的局面;少数学生甚至可能只是为了凑热闹,争着发言、表现,讲一些与探究主题毫不相干的话。这样的“讨论”往往偏离探究主题。使课堂教学失控。
  因此.教师在注重开放的同时,也应关注探究的秩序和规则。教师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加强课堂管理,设计好探究程序(方案),及时进行动态调控,使探究有目的、有目标、有组织、有规则,围绕一个主题,定向地进行。
  4、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满堂灌”式的教和“自问自答”式的“启发”都不适合探究性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并逐渐丧失这方面的权威性和垄断。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适应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探究性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问题的发现者。给他们一个探究的空间,引导并激励他们自主活动.自主参与探究。
  但是,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师生的交互活动,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中学生的年龄小,阅历、经验缺乏,在探究活动中往往属于暂时性的“弱势群体”。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导”得准, “导”得合适, “导”得有效。一些教师常抱怨学生的探究活动难以发动,探究意识难以激发,教学常陷入“启而不发”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能把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 、实施探究性教学要防止“急功近利”,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广大教师越来越关注探究性教学。许多人在思考、实施、研究探究性教学,相关文章也很多。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深人人心,获得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认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一 实施探究性教学应把握好3个问题
1探究要“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可以从学生和探究的主题内容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学生方面讲,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生源的学生,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差异。从探究的主题内容方面讲,学生一般对探究主题的生成没有前期的思想准备。但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探究的主题不一定完整,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或某一点(带有一定的突发性),但其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主题内容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发散性:难度要适合知识基础中等偏下的学生: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以及每节课中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
2探究要适时、适度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虽然一节课可能完成一个主题的探究,但不是每一个主题都能在一节课内探究出结果。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外完成探究,将探究性教学转变成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在什么时间探究、用多少时间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等,以理性、冷静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灵活机动地实施探究式教学。
3探究要把握好过程的发动、调控和评价
具体要注意:1)问题情景的创设。教师要及时捕捉、挖掘探究信息,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的“一闪念”转化为探究主题。2)探究方法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探究应有主题、依据、方案、过程和结论;方案须科学、安全、简约和具有可行性;要对探究的主题加以分析、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预测,最终获得结论。3)探究主题背景(依据)的渗透。没有探究主题背景的探究方案,只会使学生的思想、行动漫无边际,不知所措。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比及给定信息的加工、处理,寻找、渗透探究主题背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指向、行动指向,使探究过程更加有序、高效。4)探究过程的调控。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定向探究,做到“收”“放”结合,防止探究偏离目标。5)探究过程的拓展。教师应及时给予探究过程以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推广、应用、拓展、提高,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 实施探究性教学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探究与知识基础的关系
重基础知识轻探究、应用的观念陈旧落后,需要改变;而重探究、应用轻基础知识,也是一种片面观念。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可以为后人的创造、发现提供参考、借鉴;知识是探究的基础,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掌握与知识相关的技能.就可以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探究教学过程也更易开展,更易深入。无知识基础作背景的探究.犹如在沙滩上建大厦,是难以有结果的。
因此.探究性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前提。而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有独到的作用。我们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不能一概否定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应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以实现两者的整合。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重结果、轻过程。由于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是“灌输式”教学或“接受式”教学,学生只知问题的答案,不知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只知老老实实地运用前人的经验,跟着前人的脚步走。久而久之,学生的求异、批判意识被压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被严重阻碍。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探究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一次又一次的“原地踏步”,长时间没有结果,就会失去实质意义和价值,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事实上,探究过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情绪冲动,诱发灵感,正是这种“冲动”和“灵感”可能会带来创造和发现。
因此.探究性教学注重过程,但并不放弃结果.有结果更好。
3开放与秩序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注重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探究性教学需要营造一种探究氛围(问题、讨论、评价)。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可以步人探究情境,以批判家、评论家、发明家、理论家的角色出现.对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评价和论证,最后获得结论。
民主、开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无心理压力、精神放松的情境下提问、质疑。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在讨论、评价以及与教师的交互活动中,情绪容易过激,使课堂出现闹哄哄、乱成一片的局面;少数学生甚至可能只是为了凑热闹,争着发言、表现,讲一些与探究主题毫不相干的话。这样的“讨论”往往偏离探究主题。使课堂教学失控。
因此.教师在注重开放的同时,也应关注探究的秩序和规则。教师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加强课堂管理,设计好探究程序(方案),及时进行动态调控,使探究有目的、有目标、有组织、有规则,围绕一个主题,定向地进行。
4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满堂灌”式的教和“自问自答”式的“启发”都不适合探究性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并逐渐丧失这方面的权威性和垄断。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适应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探究性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问题的发现者。给他们一个探究的空间,引导并激励他们自主活动.自主参与探究。
但是,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师生的交互活动,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中学生的年龄小,阅历、经验缺乏,在探究活动中往往属于暂时性的“弱势群体”。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导”得准, “导”得合适, “导”得有效。一些教师常抱怨学生的探究活动难以发动,探究意识难以激发,教学常陷入“启而不发”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能把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 实施探究性教学要防止“急功近利”,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广大教师越来越关注探究性教学。许多人在思考、实施、研究探究性教学,相关文章也很多。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深人人心,获得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认可。

二..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内容衔接的把握?
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生后,不适应高中数学,相当多的高一学生数学不及格,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为此,我结合高一实际,对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造成的原因,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初高中数学行衔接,谈谈自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分析:
1: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不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已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生质量。
2: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的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已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常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2.变“依赖型”管理方式为“开放型”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他们成为班级的主人。
3.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让师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4.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注意多方协调,充分发展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教育作用。
总之,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过渡与衔接是一项复杂而又颇有艺术的工作,需要教师们不断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4-08
  
一、在做探究性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探究活动作铺垫。学生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
  作用:学生在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2、自主探索,展开讨论
  在学生自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理等活动,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加以分析,作出判断。
  作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能力,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
  3、反思练习,归纳总结
  在学生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来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让他们在心态轻松的情况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质疑深化,学以致用
  质疑深化,学以致用则是提高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初步能将所学的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必要的时候可以展开第二次的讨论。
  二、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以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展开探索,并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展开讨论,逐步得出科学的结论,并适度的加以灵活运用。
第3个回答  2016-03-24
的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