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1、要注意提问时的手势

课堂教学中,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掌心向上、手指向上翘几下来示意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完后用掌心向下挥挥手示意坐下。

这个干练简洁的动作,折射出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专制型师生关系:教师是课堂的统治者,是课堂的中心。这个动作折射出的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教师高高在上,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安排。

新课程倡导师生平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雕塑、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建议掌心朝上,平伸四指,做个“请”的动作,用“请你说说看”“请坐下”等话语,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互动互惠和平等对话开展课堂教学。

2、不应向学生表示过度礼貌

当学生帮助老师、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时,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或回答精彩时,教师会很激动地连声说“谢谢!”

这“谢谢”是对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感谢吗?是对学生配合老师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感谢吗?

显然,这感谢声在体现老师谦虚、平易近人好品质的同时,或许也折射出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新课程教学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接受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起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不应该强迫或命令学生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新课程教学要求尊重、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我们应该把感谢改作欣赏、赞赏、肯定和鼓励。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独到的思维、精彩的回答,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让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不应回避“节外生枝”的问题

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往往会有学生发表不尽相同的观点或想法,小组讨论时往往会提出许多“离题太远”“节外生枝”的问题。这些所谓的“打横炮”是老师上课时最担心和害怕的。他们大多采取选择性吸收的态度,对那些符合原先教学设计的,或大加赞赏,或大做文章;对不符合原先教学设计的,教师或装聋作哑视若不见,有意回避,或匆匆地强行将课堂的走向拉回“主题”。

现代教学认为,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地背诵、接受现成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及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的过程。

让学生自由表达出对问题的理解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的过程应该首先是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然后去思考和探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理解。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和创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

教师要淡化预设性结论的获得“喜悦”,更加关注学生自己的探索、思考与种种体验。要直面学生真实的认知过程,敏锐捕捉和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灵活及时地提供支持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困难,最终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使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越教师的课前预设。

4、应适当舍弃习以为常的预设提问

许多课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评价,很少有同学间的交流,同伴间的互动评价,极少出现热烈争辩的课堂场面。

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是课堂交往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则相对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互动,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课堂教学中教育主体之间在交往性质上的垄断性和在交往形式上的单一性。

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个人”,或者只是并无实质性功能联系的所谓“班级”之一员。表面上大家虽在一起“共同”学习,但实际上学生之间处于一种孤立和隔绝的状态,班级里缺乏具备实质性功能的学生群体,每个人都恰似飘流在孤岛上的鲁滨逊,成为了一个“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和“孤独的个体”。

教师要变“裁判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倡导学生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欣赏。

5、勿随意表扬

眼下的课堂上“比一比哪个做得最好”“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多”已经习以为常;“啪啪啪”地鼓掌和“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称赞也随时可见。一节课中,竞赛气氛热烈,掌声不断,赞声不绝。被表扬者无动于衷,有时感到莫名其妙;赞美者则有口无心,鼓掌随心所欲。

在教学活动中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但要注意表扬和奖励的质量和频率,注意奖励的时间和方式是否恰当,注意对象的年龄层次。

过分、过于夸张的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频繁的表扬不仅没有效果,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对于高中学生,尤其需要在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和兴趣;而且不同的学生其内在动机系统存在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6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地学习,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谈起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公式,做大量繁杂的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学习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不良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学习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教学过程、情感与态度。新的理念必然会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革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合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计算机)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广泛的现实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运算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新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基础、对学习的情感、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真实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反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教师应根据所选择的素材,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用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就同一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或开放性(在问题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开放度)问题(包括课题学习、作业的层次性<巩固性、拓展性、探索性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20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
要注意时刻观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
新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对课堂教学工作还比较陌生,在课堂上往往会“顾此失彼”。表现之一就是只想着要去完成自己在课前写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而顾不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所以有些学生没有听课、甚至在玩耍等都都没有发现。所以,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况,当有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佳时,一定要先注意做好组织教学工作。
2.
要注意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学习、研究。
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陌生是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这样,所以出现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一个环节后忘记了下一个环节该上什么、教学内容的呈现混乱、教学时间分配不当等问题。因此,青年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一定要多花时间,认真研究、学习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的“知识点”,由这一“知识点”出发,设计教学形式。这样,及时课堂上出现的临时性的“小状况”,也能够紧紧抓住“知识点”灵活改变教学方法。
3.
要注意在细节上给学生正确的示范。
小学生对老师有着一种天真的“信赖”,他们认为老师说的、做的都是正确的的,因此,“老师都这样说”就成了他们的一句挂在口头的一句话。面对学生的“信赖”,我们当老师的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一种正确的“示范”。然而,在前段时间的调研听课中,却经常性地发现新教师们学生面前做出了一些错误性的“示范”:如在板书上写出错别字、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未加分析地给予肯定等。因此,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在细节上避免这种小错误的发生。
4.
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展开。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说到底其实也不是很多,就是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那几点。然而,新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却经常把握不准,为了将学生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往往花了一节课中最为宝贵的5-10分钟,在中间的教学过程中,又觉得这也重要,那也重要,结果偏离了教学重点,造成知识点不巩固。在一堂课中,从课的导入、知识点的教学、练习的设计、课间操的编排到课的小结,每一个环节都要紧扣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目标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课“朴实有效”。
5.
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缺陷的当堂反馈纠正。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许多青年教师总是离不开讲台,然而在讲台上却又无所事事,浪费时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学生开始做课堂练习时,教师要及时离开讲台,在学生中进行巡视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错误,在分析反馈阶段,应该用在学生中发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并当堂纠正,而不是仅拿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对”一下,纠正错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