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公司学管理,为什么越学越糟糕

如题所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公司的规模、组织形式不一样,因此管理方式也不一样。所以跟大公司学管理应该学的是他们的理念,而不是照搬他们的管理模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4
个人认为:别人成功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学管理需要学精髓,如果照抄照搬而不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必然导致失败。
转载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听到各种知名企业的经验之谈、各种知名企业家的语录与演讲。像阿里与华为的故事,马云与任正非的语录,相信中国只要是做企业的,几乎都接触过,也学习过。

可是,问题来了,各位或者看过无数关于华为与阿里的免费文章,或者听过有关华为与阿里的课程。但各位学习华为与阿里的企业、各位学习马云与任正非的企业家们,你们认为他们的哪些方面最有价值?最值得你学?而,最最关键的是,你学到了什么?真正在企业实践了什么?又或者真正应用了什么?又因为学习华为或是阿里给企业带来了改变了吗?
我想,能够肯定回答的一定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曾结合我的个人体会,写过一篇文章《除了华为与阿里,还有一种叫美的》。我在文章中说的意思是,在中国还有一类企业,低调、不那么知名,也很少有什么故事与语录传播,全是却很有料,很值得很多中国企业学习,比如美的。
玉台塾的小小公众号,那篇文章,一天时间,点击量四万,看来还是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这其实也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课题: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向优秀的企业学习?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我们很喜欢学习别人成功后做的事情,而不喜欢学习别人当年是怎么成功的。”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感受?
这,恐怕也就是我们向“标杆”学习了很多却不得要领,甚至误入歧途的原因吧!
其一,我们追逐光环,而忽略了本质。于是,在我们眼里,永远只有那些广为传颂的案例,看热闹。我们只听到各种故事与传奇,而没有去关注哪些更值得我们学。于是我们看到的人云亦云、扎堆,却鲜见有企业有明确的“标杆学习策略”,要知道,真正的“标杆管理”是要有点专业水平来进行思考与策划的。
其二,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片面的,不是深入的、全局的。再优秀的企业家,也不可能每一句话都是真理;加上媒体有意识地传播那些好玩的、有趣的、甚至能够引起冲突的只言片语,这导致我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失真的。可是做企业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怎么可能这样模仿表面的东西呢?任正非在巴塞罗那通信展的小型专家恳谈会上,就说过,“媒体总说我们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毛泽东思想有他天然合理的成分,但世界哲学是多种多样的。毛主席讲的是一分为二,讲的是斗争哲学。我们讲的是灰色哲学,是妥协,这两个不是一回事。我们公司内部大家喊的都是妥协的口号。第二点,如果孔夫子之道就能治国,道德经就能治国,怎么中国五千年没发展呢?我们不要认为依托任何一种文化就可以促进任何一种发展。”
其三,我们只看到他们现在做了什么,却不去追寻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的逻辑。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系统,是有逻辑根源的,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有用的知识的;如果只看到他们的现状而不清楚其背后的逻辑、现实的基础与进化的过程,是不可能真正应用到自己的企业的,甚至反而给企业带来危害。比如,有一个专家写过华为的奋斗者文化,说一个华为内部的员工,因为不想被派到国外,华为认这这种人没有奋斗精神,不是“奋斗者”,也就不是公司关注的人群了。他认为这种文化非常有价值,是华为的伟大。这固然不错,可如果中小企业也简单模仿,那会是什么结果呢?华为有人才厚度,你不做奋斗者,有人愿意做奋斗者。但中小企业就那么几条枪,如果简单地这里划线那里划线,一个不合拍就排除在外的话,那就会造成人才危机!
其四,我们只是满足于简单的阅读,而没有理解。所谓阅读,就是看各种报道文章与故事;所谓理解,就是要深入研究与思考:他们为什么做?我们怎么样学?如果有条件,实地去深入的看一看、学一学、问一问,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有时候故事好听好看,但是真实的企业经营不是那么简单。而且,可读感越强的故事,越分散读者的注意力,都读“故事会”去了,于是变成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茶余饭后,谈起阿里、华为等等,可以唾沫横飞,但若是这些企业里的真正管理者在旁边的话,不知道要打多少个哈哈哈。
其五,学以致用有个过程,更需要参与者的高度共识。都看华为与阿里,但是大家看的方向与角度是不是一致?比如狼性文化,老板认为员工没有华为的狼性,员工却会认为老板没有像任正非那样给员工吃肉。
因此,如果只是这样地去学,不仅学习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反而可能进入更大的误区,越学越不知道怎么办,或者以为学到了秘笈而一顿乱办。就像那篇调侃MBA的文章标题那样:《读了MBA,终于搞公司搞跨了!》MBA何错之有?是你读的方式错了!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是有效的学习呢?

一是选准标杆。什么样的企业是我们企业的对标?哪些方面是我们企业的重点对标?这个要明确,不要好高骛远,看到大家都热闹的就去凑;也不要盲目求大,比如我曾与一个百亿公司的高管探讨标杆学习的时候,他就说,他们现在在湖南已尼没有什么可以学的,要走向外面学习千亿级的才行,但实际上我想,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东西都改变了,而且很多小企业的创新是很有价值的,就在湖南本土的一些小企业,也是可以值得他们去学习与研究的;更不要被一些专家的新名字、新概念吓到,上了他们的贼船。确定了标杆后,与此有关的信息,就要重点关注;与此无关的企业信息,就不需要太在意。
二是深入研究。对标杆企业,要有研究,把它的来龙去脉尤其是重大节点搞清楚。在信息时代,这些信息是能够收集得到的,内部可以安排一些运营、助理人员收集与研究(当然,如果内部操作有难度的话,加入玉台塾(标杆研习社)会员社群,我们帮你们研究,免费:),这样就能够进行分析,找到与本企业有关的、有价值的线索与内容。
三是实战课程。江湖上充滞着各种“大师”课程,但是一看宣传的标题与提纲,什么智慧、秘诀、秘笈等等,就是虚无缥缈的。也有不少都宣称是“实战派”的,但是看讲师的介绍,要么没有企业的经历,要么没有真实的经历,都是一些极其夸张的介绍。商场就是战场,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那些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讲企业管理,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如果要学习,还是要看看讲师、课程的背景,是不是有与主题相关的工作背景,以及足够的积累。目前这类讲师实在太少,特别需要甄别。
四是实地学习。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地学习,这种实战的感受会很不一样。成人的学习、管理者的学习,形式、氛围、感受与内容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不同的场景,学习与吸收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比如玉台塾联合湖南企业培训师协会打造“标杆研习社”,提出来“向制造业学管理”,组织“晟通(湖南)实地研习”、“美的(广东)实地研习”,以及“向互联网行业学模式”,组织“乐视京东实地研习”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个看起来有些费用,但其实是廉价的——一则我们无目的的阅读信息,是巨大的时间浪费;二则有效的学习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如同“优秀的人才总是免费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三则有效学习,其它乱七八糟的学习投入就可以省掉了,总体的费用也是要低的。
五是团队学习。老板认为好的文章、好的案例,可以在内部组织学习与研讨,形成一些可以在内部进行运用的工作,并在内部形成学习计划与推动计划,并有人(兼职人员都可以)负责跟踪学习与执行的情况,这样,才是有效的方式。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么,老板们磨破嘴皮说今天看到这个好明天要吸取那个的教训,都是没有意义的。
六是专业辅导。企业学习要有效,需要有专业顾问,恐怕仅仅靠自己,不见得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请一请教练或顾问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如果有免费的资源如老板或高管的朋友,或者产业链中的企业的对口人员(无关商业机密);如果有一定条件的,花一些费用请外部的专家或顾问,也是很划算的;也可以在内部培养一些职能管理者担当内部教练的角色。(当然,如果有难度的话,加入“标杆研习社”会员社群,我们可以免费提供教练辅导哦:)
对中小企业而言,时间与金钱,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任何时间与金钱的浪费,都是对企业经营的犯罪。
管理也是需要投入的,可惜的是,很多老板在做市场、建厂房、买设备的投入上很大胆,却舍不得在管理上投入,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依赖廉价的信息、或者秘笈的指引,这种重硬件轻软件、重概念轻实质的思路,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对于中小企业老板而言,应该如此严格地要求自己:如果不能有效地学习,就不如不阅读。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信息是不值钱的,对信息的处理与吸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学习,也是个有技术含量的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