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父母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袋鼠想学】为您解答

出现这种现象,有以下四种可能:

【1】孩子与其他孩子没有共同兴趣

有一些孩子有独特的兴趣,与别人不一样。

比如有个三年级的孩子喜欢无人机,他与班里其他孩子就没法谈这个话题,因为他们不玩这个。孩子就觉得没劲,回到家会告诉父母,在学校里很没意思,其他小朋友说话很无聊。

父母可以让孩子找某个同学,和他聊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无人机。如果这个孩子对无人机没兴趣,可以请他到家里来,接触一下无人机,也许这个孩子慢慢会对无人机产生兴趣,那父母就给孩子培养了一个朋友,他们两个就可以经常在一起谈论无人机。他们两个谈得多了,其他同学可能会参与进来,朋友圈就扩大了。

【2】孩子的认知水平远远高于同龄人

所以总是与其他同学合不来。他想讨论的问题其他孩子根本没有考虑过,高智商的孩子常会面临这样的境况。

还有一些见多识广的孩子,也会面临这样的麻烦。

父母可以在小区里给他们找一些朋友,比如邻居中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和大一些的孩子在一起会有共同的话题,也更合得来。这样孩子就不会认为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他有理由告诉自己,他是可以与别人合得来的。

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玩是因为他们性格比较接近,比如都喜欢安静,未必一定要讨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人都需要同伴,同伴常常是自己的同龄人,同龄人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值得学习。即使没有共同感兴趣的东西,与同伴在一起依旧可以有所得。友谊的内涵很丰富,不仅仅在于大家都讨论同样的话题。

【3】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他很幼稚,还没有摆脱自我中心

不善解人意,不了解别人的感受,有的时候在学校里表现得很自私,什么事情都是他最重要,从来不顾及他人。别的孩子都不愿意和他玩,所以他总是和其他孩子合不来。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没法改变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情况,父母要知道,这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孩子在家中一定处于中心位置,导致他需要一直体验自己是中心人物这种感受。如果体验不到,他就很难与周围人合作,就会捣乱,做出一些让别人注意到他的行为,比如说有损规则的行为。所以,要先在家里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候,话题尽量避开孩子,让他成为倾听者。倾听者会关注别人,会察言观色,而不是等待别人关注他。也可以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年龄大了,需要帮助,找些事情让孩子帮助爷爷奶奶。让他知道,家里没有中心人物,每个人都需要帮助,都是重要的。这样孩子可以渐渐摆脱自我中心,等到他善解人意之后,其他孩子自然就愿意与他相处了。

【4】孩子个性有缺陷,太敏感

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或者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有意见。这个敏感多疑的孩子经常板着脸,让人觉得他不开心,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了。敏感多疑的孩子往往有一对敏感多疑的父母,父母常对孩子在外面的表现过度关注,回到家会反复询问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使孩子越来越敏感。父母自己要克服和扭转这样的行为,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群体中展现自己。

父母常常很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是对孩子的同伴交往并不在意。实际上,同伴交往可以体现孩子的人格特征,将来这才是他在社会上能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父母不可以忽视这个问题。

【袋鼠想学】让父母有更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建立更加融洽的亲子关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4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睿智的家长这样做

年前的时候,有位朋友非常心烦,说自己四岁的儿子上了半年幼儿园了,还是不愿意跟幼儿园的孩子在一起玩,有一次幼儿园班级开放时间,允许家长们陪同孩子上半天课,课间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聚在一起玩,只有自己的儿子一个人躲在一边静静玩积木。妈妈因此很生气,鼓励孩子去一起玩,孩子不肯,妈妈就发火了,结果孩子更抵触,“哇哇”地哭了起来,她问我这是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

当然,作为家长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天生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这样的孩子也许更讨人喜欢。但是实际上在现实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存在,有活泼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收敛的孩子,有的孩子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跟别人相处,其实这是孩子性格孤僻的一种表现。

1、 家长要理解孩子的“不合群”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你的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这显然是一个家长的焦虑,想要在网上找寻答案,原本以为会有很多父母给出自己养育孩子的意见,没想到在下面看到一个“孩子”给出这样一段回答:

我打小便是不合群的小孩。自幼起,便吃了不少不合群的苦,更是听遍了“长大后你这样要吃亏”的话,我曾信以为真,在初入大学时,为了合群,成为“讨好型人格”,后来,没人跟我做朋友。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几度人际关系受挫后,我干脆放飞自我,成为最不合群的那个人。

所以,传闻中毕业后整宿舍人抱头痛哭的画面我没体验过,我在大四时,忍受不了宿舍的恶劣环境,拿到一笔稿费,毫不犹豫搬了出去,几个月后毕业,我提前飞去了上海面试,毕业酒会和毕业典礼都没参加。刻意煽情的场合,只会让我不自在,不会让我感动。

21世纪的今天,“人际交往”技能已被列为孩子的基本情商之一,假如孩子孤僻、不愿意跟他人交往,很多父母就会很紧张,再加上有对比心理:“别人家孩子都那么活泼可爱,我们家孩子怎么就不行呢?”这样一来父母就会越来越焦虑,有时候会说出一些极端的言辞或者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想以此来“刺激”孩子,改变孩子性格。

比如有的家长会怒斥自己孩子“你怎么这么没用?”“你看别人家孩子都那么合群,你要向别人学习。”等等之类的言语。还有一些家长就如开头所说的那位朋友一样,强迫孩子去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可是,家长往往越强迫,孩子越退缩。

实际上,天生具有内向、孤单气质的孩子,内心的情感是极为敏感和细腻的,在独处的世界里,他们往往很享受这种自得其乐、不被外界打扰的状态。所以作为家长,首先我们要接纳孩子的这种状态,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同时我们要知道,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取决于是否具备健康的人格,它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同感之上,而这些都来自于最直接的养育者和身边的人对自己的评价。

孩子每天被父母唠叨“不合群”、“没朋友”,被强迫“主动找别的小朋友玩”,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在心理负担加剧的同时,自信心也逐渐崩塌。

与其强迫孩子改变,不如接纳,发现这样性格孩子特有的优点,如洞察力强、专注、执着、心思缜密、有想象力等等,发挥他们自身的独特优势,另辟蹊径,以他最舒服、最适合的方式融入集体和社会。

2、 父母和老师的引导有助于孩子的人际交待
很多孩子刚上幼儿园时,都都经历分离焦虑期,在此期间孩子会出现情绪不稳、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反复生病等状况,这都是正常的。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4,5岁后孩子会以合作游戏或协同游戏为主,但是等孩子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已经过了分离焦虑期,孩子依然拒绝与人交往,那么家长就要重视起来了,是否是你或者老师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196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儿童心理学家K. Eileen Allen曾经有过一项经典的研究。研究对象也是一位就读幼儿园的小女孩。

老师们反应说小女孩几乎从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大多数时间跟老师待一起。Allen决定通过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来纠正小女孩不合群的行为。

即当小女孩偶尔跟其他小朋友接触时,老师们会对小女孩这一行为表示认可和赞同;相反,为了减弱小女孩对老师的关注,当小女孩表现出对老师的亲近行为时,老师采取了不关注的态度。在老师们这两种态度下,小女孩表现出跟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次数上升。

为了检验小女孩的行为是否因为正强化作用的结果,所以Allen在第二阶段撤销了正强化,即当小女孩跟其他小朋友交往时,老师们没有表扬,这阶段从实验人员记录的数据显示,小女孩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次数有所回落;第三阶段,实验人员继续对小女孩进行正强化,结果小女孩跟人交往的次数再次上升……

小女孩不合群行为最终得到了纠正,她也习惯了跟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了,并且也较少黏老师了。

有家长看似在鼓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是真正等孩子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又害怕自己的孩子受伤,或者害怕别的小朋友欺负自己的孩子,又或者从事玩沙子之类易弄脏衣服的活动,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让孩子强行中止。家长过于保护孩子,其实也是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原因之一。

家人应尽量放手让孩子跟他们接触,并在接触的过程中刻意忽略对孩子的关注,比如家里来了小客人,让孩子当小主人来招待对方,自己不要事事招呼周全;再或者带孩子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独自去体验人际互助的乐趣,自己不要干预。

03、如何应对孩子的不合群
在“自闭症”这个词语被大张旗鼓地宣传的年代,性格内向一点的孩子很容易被不明所以的人对号入座。所以,当孩子不合群的时候,作为家长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而不是轻易根据风向潮流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多跟孩子沟通,在理解和包容孩子的同时,有效地运用智慧帮助孩子克服性格中的不足,下面就给父母们推荐几种方法:

(一)、家长要主动亲近孩子,多跟孩子交流

孩子的说话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核心,因为人与人交往,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说话。如果孩子会说,说得好,那么孩子就会比较有信心,与人交际成功的机率也会变大。因此,父母平时要多引导孩子说话,有意识地跟孩子交流,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现代生活节奏快,父母都比较忙,可能没有多余的时间跟孩子沟通和交流,那么这种情况下,就餐时或者睡觉前都是亲子沟通的好时机。父母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跟孩子聊一聊自己的想法、最近的规划,问一问孩子的意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意愿。也可以在睡前问一问孩子今天幼儿园有什么新鲜事,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

有的家长为了显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不允许孩子顶嘴或者反驳自己。其实,孩子在反驳自己的时候,也是需要通过大脑思考加工的,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逻辑性培养的过程。所以,一般爱顶嘴的孩子逻辑性都不错,思维更敏捷。

(二)、多给孩子提供同他人接触的机会

父母可以多做让孩子与外界接触的事情,比如让他到邻居家借东西、送东西等,孩子过生日时,也可以让孩子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者给孩子准备礼物让孩子到幼儿园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等等。

节假日也可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三)、给孩子创造当众发言的机会

我记得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一度不敢与人交往,其实是我极度不自信的表现。有一次我们市场营销老师要找一个同学上讲台模拟推销一个杯子,就点到了我的名字。

当时听到老师点我名字的时候,我非常窘迫,站起来脸红到脖子根不敢上台,市场营销老师鼓励我说:“没关系的,今天不管你推销得如何,只要你勇于突破自己,走上这个讲台,你就成功了。”

听到这个话,我努力克服自己,走上了讲台,得到了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我就克服了不敢与人交往的现象,变得自信大胆起来。

其实,帮助孩子克服社交难题,最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当众发言。不可否认孩子第一次当众发言时,会感到害怕和胆怯,但只要努力克服了第一次的心理难关,孩子就会渐渐忘记害怕,会主动与别人接触起来。

孩子的社交障碍,大多与家庭和父母对他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用自己的耐心来寻找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去克服性格中的缺点,这样他才能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第2个回答  2019-08-07
多带宝宝去人多的地方玩,和小朋友一起玩,慢慢慢慢,ta就放开了,
就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变的性格开朗了。
一定要多带他出去走走,见见世面,渐渐不同的小朋友。祝早好!
第3个回答  2019-08-07
父母应该多和孩子说说话,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做做亲子小游戏,多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玩玩,多开导,让孩子帮父母做一下家务活,慢慢的孩子就会合群,而且孩子慢慢也会开朗起来的,父母不要光沉迷于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中,因为这样也会把孩子耽误的,而且也不要让孩子玩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这样会耽误学习,而且也会影响视力
第4个回答  2019-08-07
尽量的有意识的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比如儿童乐园游乐场等地方,教孩子多和小朋友互动,也可以到有同龄孩子的亲戚家去玩,自己带着一些玩具去和别的小朋友分享,时间长了,估计就会慢慢改善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