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古诗。唯美一点。最好是七言四句或者词。总之美。重点要有诗歌鉴赏。

这是用来上课用的。诗歌鉴赏,自己讲。有一些诗人背景,古诗的语言特点,艺术特点。希望能有文人雅士帮助帮助。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dū)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nǎ)堪,
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渴望身心自由的思想感情。
  暮春三月,人在小楼。一早起来,阴霾不开,轻寒恻恻。"节过清明冷似秋",对这种天气,畏寒不出的词人十分厌恶,不禁咀咒了一声"无赖"。回头看看室内,画屏上一幅《淡烟流水图》,迷蒙淡远,撩人意绪,于是一丝春愁油然而生。他定睛望了望窗外: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无怪乎沈祖芬称之为"奇喻"。

乌夜啼【南唐】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阕从惜花写起,"桃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桃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继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花何以堪?人何以堪? "无奈"二字尽显爱花惜花而无力护花之意。这是明写花而暗写人的暗喻笔法(暗喻:既只有喻体而无本体)。
  下阕明写人事。"胭脂泪"与上片林花春红照应,盖由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曲江对雨》)化来。结句以水喻恨,关合一个"长"字。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桃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桃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桃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袭,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桃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 鱼叟 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且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以江水之长托恨之长,正是绵长无尽,抑郁不绝。贵为一国之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诗词为伴,琴箫相和,生活呈现给他的是一幅清雅唯美的画卷,而一旦归为臣虏,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一切的绮梦,身负国仇家恨,自由、人格、尊严……丧失了最起码的为人资格,从云端到地狱的跌落岂是常恨可以形容,李白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亦是此意。一个长字,已是痛彻,连用两个,痛到无以形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3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读着这首小词,我们仿佛像坐在剧场里,抬眼望去,远处是一幅暮春的景色:红日高悬,东风骀荡,园林内的花枝上残红已谢,一片片绿叶正缀满树梢。再看近处,则是一所古色古香的兼做书斋的闺房,案头堆着史书,妆台放着镜奁,一只宝鸭香炉,袅袅不绝地吐着沉香的氤氲。少顷,一位衣着淡雅的孀妇飘然轻移莲步,抬眼望了望窗外,转而踱进妆台,似想对镜梳妆,却又慵怠无力。终展开花笺,抒写了这首回肠荡气的心灵绝唱。
  久经飘零,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地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铭刻下抹不去的伤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23
好喜欢这首诗写出来的环境。这世界上再也见不到了。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为南宋诗人杨万里,是一首七绝。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美好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符合作者的派别风格。

宋朝 杨万里   (1127-1206年),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字廷秀,号诚斋,写的诗被称为"诚斋体",诗集为"诚斋集"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1170年(乾道六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1174年(淳熙元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1179年(淳熙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1185年(淳熙十二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1187年(淳熙十四年),迁秘书少监。高宗驾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1190年(绍熙元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 1206年(开禧二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宿新市徐公店

第3个回答  2012-07-01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春日游玩,在温暖的春风中饮酒作诗,看着身边的美景,想到的是曾经与友人一起共赏美景,把酒言欢。可惜现在故人不在,自己形单影只地面对这依旧让人沉醉的景色,平添许多物是人非的伤感情绪来。最后一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有些苦涩有些无奈的反问:风景这样美好,友人不在,一人独赏,几许孤寂的情绪萦绕心头。
第4个回答  2012-06-2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