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何解释?

谢谢各位老师解答🙏
我觉得,见诸相非相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如来什么样?如非亲见者,怎么说都不准确。关键是,我们如何做到见诸相非相呢?如果能够见诸相非相,不就见如来实相了吗?这句话的重点,不在见如来,而是在于如何做到见诸相非相。

  这是《金刚经》中很核心的话,也是大乘佛教里面至高的智慧,这是说,所有的相,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出来的。
  佛、如来,讲的是法身佛。那么,作为法身佛来说,他长什么模样?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天所拜的那些塑像的样子?我们楼下也供有佛像,佛长的就是那样吗?不是的。
  那佛长什么样呢?泰国人供的佛,跟我们所供的佛,长的就不一样,但却都是释迦牟尼佛。这些佛像为什么都不一样呢?因为它们都是根据人的想法塑造出来的,是由人生出来的影像,不是如来真长那个样。既然如来不是长那个样,为什么我们还要塑造他,然后又礼拜他呢?这是因为我们经常会忘掉我们本自有的自性佛,所以,就需要塑造外在的这么一个型体,说这就是佛,要好好礼拜。礼拜的目的,是要把我们自性的佛给拜出来。但是,如果你执着于外在这一尊金光灿灿的佛像,说这就是佛,那你就是被物所转,你的思维被外在的形体所转换了,这(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分别而产生的,都是我们的思维分辨出来的。换种说法,只要是我们的思维能够分辨的这些,它都不是如来,只是凡夫知见、凡夫分别。
  然后,如果真正要见到如来,就要“离一切相、则为如来”——要离开一切的形体,人无法构想、无法想象、超离一切人的思维,到那个时候,才能够显出如来。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相,都是人虚妄分别而产生的;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你能超越这些形体,能够超越所有的存在,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到所有存在的本来面目了,对它的本来面目参透了、明了了,不再被这些外形所左右了,这个时候,就是脱离了这些外形,就能见到如来了。也就是说,本体就是如来,明白了没?
  所以,不可以以我们的想法去说,佛是什么样什么样,因为那只是我们的想法;只要是你能想出来的,那都不是如来。当然,这个比较高深!在大乘佛法里面,《金刚经》是比较高深的。
  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很执着于这个外形。《金刚经》是破执着的,所有的执着都要破掉。但在学佛的开始,我们还是要塑造一个有形,慢慢慢慢,到最后,才把这个有形去掉,才不执着于这个有形、有相,但是又不离于这些形、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非常根本的,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了,那你就会受用无穷。《金刚经》中的话,你只要能用上一句,那你的人生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尤其你是搞艺术的,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就是至真、至美、至善,就是最美好的那一块。“凡所有相”——凡是有形体构造的东西,都是虚妄分别,都是不正确的。比如你画画,你执着于这个画,要把它画好;你执着于这个笔、这个墨、这个环境;执着于这个画的布局,要如何如何来安排它,这些都是相。你要把这些相都舍离,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相都是你自己生出来的,都不是真正最高的艺术。最高的艺术它是无形无相,不是说你为了要表达个什么就能成为艺术。当你有想法,想要表达个什么,那都是相,明白吗?你今天要画个什么画,就提前构思,那都是相。你要明白,真正的创造是没有构思的;当你还存在着构思,存在着思维,就谈不上创作,那都是做作,不是创作。现在许多搞艺术的人,都是在做作,而不是在创作。创作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然后,就把它给做出来了,那才全部是创作,才是真正的神品。
  但现在的人画画都是,想要画个什么时,先找别人的作品来参考,或者找一堆资料来研究,之后,再思考一下,理出一个思路,这才一点一点往下做。像这种,凡是有思考的,都称为做作,不是创作。艺术它要的是创作,其中的道理,跟《金刚经》中的这句话是一样的。真正的如来,是要远离一切相,才能获得,才能明了;真正的艺术,也必须是舍离一切分别,舍离一切构思,把所有的思想全部扔掉,在没有思想的状态下创作。当你有意要体现你的思想的时候,那就是做作,而不是创作。 
  就像我画画,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画?我说我也不知道。我画画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当有想法的时候再画出来,那都不是创作,而是做作。其中的道理,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你把这句话悟透了,用到你的艺术人生当中去,会对你的创作很有用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3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体方法师开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我们看到的,都以为是实在的,而《金刚经》告诉我们:你所看到的都是虚幻的、假有的、它是生灭无常的、刹那变化的!不要把它当做永恒不变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知道一切相的非实,不是真正的相,就知道实相是什么了。如果能从否定面,产生真知灼见,看到它的真相,那么你就是如来!你就见法、悟法!真正的超越了、不执着了。如何是“诸相非相”?如何了解一切相的虚妄非实?这就是重点!

实相虽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又不离现象和语言,让你从否定面去认清它的真相。虽非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如果是实在的就不会变,但是我们观察一切法,没有一法是刹那不变的。我们每天见面,看起来都一样,不觉得有什么变化,看到桌子和一切法都一样。

现在的科学比较进步,从医学上我们就知道,细胞的新陈代谢,刹那刹那都在变化,听说一秒中还有十万个细胞新陈代谢。桌子虽然是硬梆梆的,但是桌子会不会坏?如果用几千倍、几万倍的放大镜去看,桌子的空隙多得很,它还是刹那在变。我们身心的变化比较容易了解,为什么?孩子会变成青年,青年会变成中年,中年会变成老人,老人会死。这个变化我们都看得出来,但是我们总是觉得有一个不变的心灵吧!心,真的不变的吗?我们的意识真的不变吗?我们执着于心,以为能知能觉的那个就是。

心识的变化很大,一秒钟就可以发生很多的变化,早上想的,到了下午就不一样了;早上还很快乐的,下午就苦得要命;今天遇到好的因缘,就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明天逆境一来,就苦得不得了;早上吃甜的,下午喜欢吃咸的。心灵时时刻刻都在刹那变化,不会停止。

不管是物质,还是心灵,哪一法是不变的?哪一法是永恒的?所以,注意啊!我们就在变化生灭的状态中,知道它是刹那刹那在变的时候,就能够否定它的实有性、永恒性。所以,佛陀让我们在生灭无常的现象中,去观察我们的五蕴和一切万法。他用事实的依据,而不是想象的推理,是在当下的事实中去观察我们的五蕴身心和一切万法的现象,都在生灭的变化中。所以注意!佛法让我们在现实现象的当下去观察、了解它的真相,我们从无常的生灭变化中去了解:常不可得、自性不可得、我不可得!那个实有感的自性见才能破。从哪里破?就从生灭的现象中!你才能了解它不可能是常的。

实相是无相的,实相不是我们看到的幻相,所以要体会到真正的实相无相,真的要从相上去破除它的实有感的执着。所以这种“实相无相”的教说,在佛门中叫做“不二解脱之门”。意思是:真正的实相,不是你讲空、讲有可以了解的,不是真正的叫“有”,也不是真正的叫“空”,是“寄言离执”的教意,还是比较倾向于跟空相应的。虽然不能用“有”和“空”来代表它,但是讲到实相的时候,毕竟跟“空”这一边比较相应。但是不要忘记,今天讲“空”,不是有真正的一个空法,只是为了要度可度的众生而说毕竟空!

所以讲毕竟空还是方便,不要听到“毕竟空”,就执着有一个“毕竟空”,就执着在空义或者执着空相。因为很多人听了空义,就执着于空,以为空在破一切,一切都否定了,什么都没有了,变成断灭了,有了这种空执就很难救了。执着在“有”的众生,以空义还能破除这个执着;可是,执着在“空”的人就没有药可医了。所以,一定要彻底的明白“空”的真相,不能因为一个“空”字,就执着在空。对空义不彻底明白的人,很容易执着“空”是断灭,什么都没有。这就不是真正的空义,真正的空义就在有的当下、一切法的当下知道它的非实无自性。

所以万法不能空、不能没有,空不是断灭。由于“空”才能成立万法、才能成立因果法则。这样的“空”跟“有”没有矛盾,不是相对的两边。即有即空,“有”的当下即是“空”,不离“有”而“空”。明白真正的空义,就不会被“空”的观念迷惑了,就不会执着在空,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空”不是在破“有”,“空”是在破“有”的执着、实有性,不是在破有。“有”的一切万法不能破,缘起故。缘生缘灭哪里是能破的!

所以真正的般若空义,不是在否定万法,反而在成立一切万法的因缘果报、一切万法的因果条件。注意! 如果把空解释成跟“有”相对的空,那是不懂空义。“空”就在讲“有”的当下非实如幻、无自性。是在破自性执,不是在否定万法。很多人不了解空,以为空是在破除一切万法,那就错了!“空”在成立一切万法。“有”跟“空”不是相对的两边。

注意听!今天因为很多人错解了空义,把“空”当成断灭,这就是不明空义产生的弊病。错解《中观》的人,就这样谈空义,被后面的人误解了,说“空”是不了义。这些人错解了空义,不是空义有问题,而是这些人所体认的空义有问题。

所以,我们在佛法历史的演变中,就有“空、有”的诤论。是因为对空义没有确实了解而引申出来的问题。不是《中观》的“空义”有问题,是体会空义的人有问题,这个大家要明白!今天我们学空、学《般若经》的“空”,一定要把“空”的正义学清楚。要把空义讲得非常清楚是不容易的。能够把空义、中观的空义、般若的空义讲得彻底、明白、清楚、没有障碍的,只有导师的理论。也就是今天我们要用这本讲义的原因。这里讲到毕竟空,也是为了度可度的众生而说的,还是方便善巧,不要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毕竟空。

有人说:实相是客观真理,不是主观的产物,它本来就存在的,是客观的,不是佛来创作的,也不是哪一个人来创作的,是我们从般若的智慧所证的,从般若的智慧体会到的真理本来就这样。所以说不是谁创造的,是法尔如是的,一切的因缘果报就是这样。所以,他是从这个角度说是:客观的真理。

实相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一个理则,那么另外有人说实相是:超越了能所,在能所相对的观念里面,超越了相对的观念。在“绝对的主观真心”,以为我们有一个能边的主观,它是真心不变的,这就是心的自性。前面是讲客观,后面就变成主观的真心了。

《智论》就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的论著。《中论》讲中道,离两边名中道。什么是两边?能是一边,所是一边,离开两边才叫中道;有是一边,无是一边,离两边说中道;善是一边,恶是一边,离两边说中道。我们众生的观念都在两边相对的思想里面,只有超越两边的思想,才是真正的中道。注意听!这两边都要超越!

什么是实相?如果你认为它是真实客观的存在,还是实有的观念;如果只是真心的显现,还是能边的作用。离两边名中道,不要执着在实际的理体,也不要执着在心的作用上,这叫离两边。一定要超越能所相对的,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实相!

“实相,在理论的说明上,是般若所证的,所以每被想象为『所』边。同时,在定慧的修持上,即心离执而契入,所以每被倒执为『能』边。其实,不落能所,更有什么『所证』与『真心』可说!”

我们在理论上说明什么是实相,当我们有了般若的智慧,就能证到了。好像般若的智慧是能边,所证的实相是所边。这样的解释,我们无形中就分成能所了。般若是我们的智慧,般若所悟的,那么般若是能边,所悟的就是所边。

所以,在理论的说明上我们很容易以为:所证的就应该在所边。这就是解释上会产生的盲点。我们要注意了!凡有言说都不是实相,只要有言说就能找出它的盲点。但是,不得已的解释是一定要的。

如果我们今天在实际的修行上用功——定慧等持,我们就在心灵离开执着的时候、心灵超越了执着而契入的时候,以为心超越了是能边的功能,就会被执着在能边。而真正的了解实相,是超越能所的。超越能所的时候,还有一个所证的东西吗?还有一个所证的实相吗?如果有一个所证的实相,也变成实有的了,也不叫实相;如果有一个能知的真心,也不是真正体会到了实相。真正的证入实相,就没有了能所!也没有所证跟能证!这个时候离言的实相

但是我们今天解释它,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入处,就要靠语言的表达。所以只要有语言,就能够找出能所。所以说,只要有言说的都可以破。注意啊!所以我们的言说还是方便,今天在这里说法也是方便。方便不得不用,如果不用大家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知道方向和目标去体会以后,体会到了,就不会执着在语言了。

所以说过河的时候需要船,真正过河了,到彼岸的时候,船就不要背在背上走了,不然会变成负担。即使是你学的法,听到的法,只是过河方便的一个工具而已。真正体悟到实相的时候,这些都要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所有的语言都是假名说、方便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26
若能明见一切事物的表相并非事物的本质,则能见到真实
楼上被表相所惑,说读经的人都是虔诚的,道家也好佛教也罢,锻炼的都是明晰真实的能力
常人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误把事物的一部分当做事物本身,读经的人为何一定要虔诚?就像修禅的人 执着于戒律本身,那他一辈子也修不成,戒律锻炼的是你放下的能力,执着于戒律这个表相,而不知其根本的意义,就是见相为相 放下执着是为了不被心念左右,从而回归到本质的选择能力来,这时候人不被固有的习惯执着所阻碍,才能够真正的选择命运
修炼的目的不是为了憋着自己
第3个回答  2018-09-18
“我”认为见诸相非相的方法应该是:眼能用不同心态看到事物的不同面,耳能听见每种声音和内心的共鸣,鼻能嗅到每样味道是心中对应的滋味,嘴可以模仿任何声音、语言发出的心声,思想可以想到、预见发生事情之后内心的真正想法,则见如来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13
如来,即如同真实本性再来。所见一切相由本性而生,即相由心生,故称作见诸相即非相。明白这个道理如同认识自己本性,即见如来。
阿弥陀佛!个人愚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