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以什么为线索,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我”窃读的什么与什么。

如题所述

以窃读为线索。描绘了“我”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故事是很简单的,一个孩子在书店里站着读书,被老板阻止,只好离去了,就这么平常。但就是在这样简单平常的事件里,孩子的感情变化却是很不平常的。在展示这种情绪和感觉过程中,渗透着对孩子求知欲望的同情,还有对社会不平的批评。

扩展资料: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小时候一段有趣经历的回忆。小时候太想看书,买书的强烈欲望与口袋里零花钱的匮乏发生矛盾,所以只好“窃读”作者以一支天然质朴的笔将小孩子最初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描写得绘声绘色,书店店员不动声色的体谅更带给了她最初的支持与感动,读来十分温暖动人。

在此文中,对比是很多的,整体的对比中套着局部对比。前面老板的无情和后面店员的好心是整体的对比,而这里的仇恨和后面的爱心又是局部的对比。正是这种双重的对比使得文章的结构显得严密。

对比的特点是两个极端,但是作者并不因为对比,而把人物内心的情感仅仅限定在两个极端上。在两个极端之间,作者没有忽略丰富的层次。

孩子经不住求知欲的诱惑,重新到书店“窃读”,先是提防“难堪”的焦虑,接着形容读后的快乐如“喝醉了酒似的”,“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被快乐激动得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这是自嘲。

有时,书店架上的书找不到了,便“愤愤”地想,“世上有钱的人这么多,他们把书买光了。”这在表面上是“愤愤”,实际上是自我调侃,表现自己的愤激是多么幼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窃读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4

以窃读为线索。描绘了“我”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故事是很简单的,一个孩子在书店里站着读书,被老板阻止,只好离去了,就这么平常。但就是在这样简单平常的事件里,孩子的感情变化却是很不平常的。在展示这种情绪和感觉过程中,渗透着对孩子求知欲望的同情,还有对社会不平的批评。

接下去,是对以往“窃读的滋味”的回,也是很有孩子气的。一方面是“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另一方面又是“惧怕”,到一定时候,便“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求知欲强烈和伪装的幼稚,相辅相成,构成了孩子自尊和自卑。

尤其是在书店躲雨的时候,装着“偶然避雨”,又装着皱起眉头担心雨下不停的样子,可是心里却在希望雨下得越大越好。在这种时候,感动读者不仅仅是“求知的欲望这么迫切”,而且是孩子气的狡黠。

扩展资料:

窃读记写于1952年8月10日。作者小时候在北京长大,在此度过了25年的时间,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后,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所写的也是作者在北京的童年生活。

窃读记入选课文:

1、《窃读记》被选为鄂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1课课文。 

2、《窃读记》被选为语文S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25课课文。

3、《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课课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窃读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6-04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