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渊源!

从盘古开天以后 有什么鸿钧 三清什么的! 他们是怎么对好入座啊 ?

楼主感谢您的信任求助。 我要说的是,您把道教和神话小说混为一谈了。鸿钧老祖,是《封神演义》的人物。当然不是道教的人物。 道教祖师-三清祖师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 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 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 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 《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http://www.djwh.org/djzus/Index.asp 介绍一个道教网页您看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且说那王母,修为已满千劫,那玉帝道:需请众仙佛帝六教齐到,王母道:不可,大天尊满劫时,五教圣贤全至,此不可重复,只请本道中人可。玉帝传旨,即着云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母恩。不一时,众道友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摔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王母前贺献圆满。 只见 琼香缭绕,瑞霭缤纷,瑶台铺彩结,宝阁散氤氲。凤翥鸾腾形缥缈,金花玉萼影浮沉。 众神仙稽首合掌称扬,都念: 礼敬紫霄鸿钧道天尊 礼敬昊天金阙至尊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礼敬玉清境元始天尊 礼敬上清圣地通天教祖灵宝天尊 礼敬太清太上老道德天尊 礼敬王母娘娘天尊 礼敬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礼敬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礼敬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后土娘娘 礼敬三皇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礼敬女娲娘娘 礼敬镇元大仙 礼敬五帝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尧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 至九天玄女 至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至司法二郎显圣真君 至张道陵天师 至许旌阳天师 至邱弘济天师 至葛洪天师 至托塔李天王 至东方崇恩圣帝 至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 至南极仙翁 至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 至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至赤脚大仙 至太白金星 至陆压道人 至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五岳帝君 至玄都大法师 至风调雨顺四大天王 至云中子法师 至文武曲星君 至清虚道德真君 至九曜星君 至道行天尊 至五斗星君 至广成子法师 至福禄寿三星 至赤精子法师 至玉鼎真人 至清虚道德真君 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闻仲 至游奕灵官 至翊圣真君 至大力鬼王 至七仙女 至广寒仙子 嫦娥 玉兔 至玉蟾 至吴刚 至天佑元帅 至十二金钗 至九曜星 至日游神 至夜游神 至太阴星君 至太阳星君 至武德星君 至佑圣真君 至三坛海会大神哪吒 至巨灵神 至月老 至左辅右弼 至王善王灵官 至萨真人 至紫阳真人 张伯端 至文昌帝君 天聋 地哑 至三官大帝 天官 地官 水官 至千里眼 至顺风耳 至玉女金童 至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 值月神黄承乙 值日神周登 值时神刘洪 至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至四渎龙神 至马赵温关四大元帅 至雷公 至龙虎玄坛真君赵公明 至闪电金光圣母 至雨师 至五炁真君 至六丁六甲 至铁拐李 汉钟离 吕洞宾 何仙姑 蓝采和 韩湘子 曹国舅 张果老八仙 至黄龙真人 至梅山六兄弟 至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八将 至二十八星宿 至三十六天将 至斗部天罡三十六星 至斗部地煞七十二星 至分水将军申公豹 至招宝天尊萧升 纳珍天尊曹宝 招财使者陈九公 利市仙官姚少司 至四海龙王 至房中之 彭祖 至坑三姑娘之神 至纵横始祖 鬼谷子 至文始真人 尹喜 至南华真人 庄子 至求仙使者 徐福 至茅山仙祖 三茅真君 至万古丹王 魏伯阳 至太极真人 刘安 至诙谐岁星 东方朔 至太平教主 于吉 至役使鬼神 费长房 至竹林狂士 嵇康 至水府仙伯 郭璞 至净明教主 许逊 至蓬莱都水监 陶弘景 至天师 寇谦之 至至情仙 裴航 至扶摇子 至王猴 至显化真人 张三丰 至王重阳道人 至天妃娘娘 至城隍 至土地神 至门神 秦叔宝、尉迟敬德 至床神 至喜神 至厕神紫姑 至石敢当 至小儿神项橐 至茶神陆羽 至花神 至染织二圣梅、葛 至酒神杜康 至痴癫狷人 至土工祖师神鲁班 至纺织神黄道婆 至蚕神马头娘 至西陵氏 嫘祖 至梨园神唐明皇 至马神 至青蛙神白玉蟾 至驱蝗神叶魔 至蛇王施相公 至情仙白素贞 至痘神张帅 至农神后稷 至义仙小青 至五方主痘正神 至武穆王岳飞 至周公 桃花女 至欢喜神和合二仙寒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信仰老子之“道”,认为道教徒如能真心修持其“道”便可长生久视,万古常存而成为神仙。道家哲学是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称:“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寿,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 “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汉代黄老学的内容比较庞杂,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拒《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黄老道继方仙道之后兴起,并由此过度到道教,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乃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黄老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