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我没考上985、211,不得不与学历歧视作战”的说法?

之前一所高校“学霸宿舍”8名男生全部考研成功的消息爆出,但本科非985、211(双非),考上985研究生用处也不大。尽管教育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但实际上,因为原生学历遭遇障碍的故事并不少见。

为什么普通大学考上985、211工程大学的研究生就没有用,简直就是胡说八道,这明显存在歧视吗?我想说的是普通大学的大学生难道就不是大学生了吗?就你们985和211工程大学的学生牛吗?



就是上的普通大学,但是我考的研究生就是211和985工程院校的,而且我现在找的工作也非常好,根本不存在,如果你大学上的不是985和211就考研究生没有用,完全没有这种存在,而且公司招聘你的时候绝对不会看这些的。



就算你去应聘的时候,公司看了你这些简历,我想说的事也不会就直接放弃你,他会在实习期间看看你的能力,看看你的学术水平,再决定是不是录用你,只要你表现的好有能力,我想说的是是金子在哪里总会发光的,不要在乎自己是不是普通大学还是985和211工程大学,只要你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2

不同的学校4年下来,

真的可以产生类似“阶级”的差别

得知我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读研时,我所在学院的全体师生都惊呆了。这是一座位于广西桂林的二本院校,整个学院已经7年没有保研名额了,我是7年来独一个,当时真的是风光无限,天天被约着采访和演讲。

大四那年,我提前溜到华科来上了几天本科生的课,看到一些课上展示的PPT是全英文的,一下子懵了,这跟我之前学的完全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嘛!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大家都会,就我不会,那种场面真是相当的尴尬。他们问我:“这么基础的东西你为什么不知道?你本科这门课不是考了90多分吗?”可我真是不知道。

说实话,在一个二本院校学物理,大家都知道你出去肯定不可能是搞研究的,所以老师上课讲的很浅,连教材都不用,专业课的份额已经缩减到不能再缩减了,考试也就抄抄完事儿。记得有一次,我问老师教材上的一道题目,他支支吾吾说回去研究一下,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连老师都不懂教材上的问题,更别提我们这些学生了。

真的来华科读研了,导师也一眼就看出了我有几斤几两:给他做助教,批改本科生的作业时,我连这边大一的高数知识也不懂。但因为导师也是在一所“双非”学校读的本科,读研时去了中科院,所以他完全能理解我的窘迫,刚见到我时,他就对我说:“你得比别人更努力啊。”

导师是鼓励,但同学不一定如此包容。最气的是,有一次我想和几个本科“大神”级别的学弟交流,加了他们QQ,没想到他们要么直接把我删了,要么就屏蔽我。就连路上遇到了,我主动跟他们打招呼,他们看我的眼神也冷冰冰的。

后来听别人说,这些“大神”也不是针对我一个人,而是对外校学生一贯如此,更别说是二本外校来的了。

这让我挺憋屈的。大学时代,同学们都在宿舍躺尸和刷淘宝的时候,我天天泡在自习室学习。大二那年,因为成绩优异,拿到了去美国游学的名额。我能保送到华科,真的全都靠自己努力换来的。

可我不得不承认,到了这边,我意识到了自己还是很“渣”。 尽管研究生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也不是其中最差的,可偏偏我们组的同学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是上课能指出老师错漏的那种。感觉我天天被虐,他们总笑话我说:“长得矮也就算了,成绩还这么差。”

学习习惯就更没得比了,说出来都惭愧,他们自制力超强,可以心无旁骛地看很厚的全英文的教材,而我,直到上个学期也没忍住,还偷偷出去玩了几次。

环境真的很重要。截然不同的学校,4年下来,完全可以产生类似“阶级”的差别。而打破阶级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对所有人都是如此。可这种“阶级”差别能怪谁呢?我只能归罪于自己,为什么读高中时还翘课出去玩。

所以,可能真的有你说的原生学历歧视吧,但我也改变不了别人怎么看,只能改变自己。最怕有些时候,这种“歧视”来自于自己内心,那可能更糟糕。

第2个回答  2018-11-13

近年来,有关于原始学历歧视问题屡受报道。原意识指大学就读的原始学历不是“211”或者“985”等名校。即使后续你继续深造达到了博士学历,也一样会被用人单位所歧视。根据一则网友调查显示:“博士毕业找工作原始学历是否受到歧视?”调查统计结果令人震惊,居然有76%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表示,在找工作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原始学历的歧视。

学历歧视的根源其实在于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和就业岗位冲突的矛盾。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时代,每年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是只增不减,还有研究生与博士生亦是如此。尽管如此,但是社会上仍然出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仍然跟不上市场需求的现象,例如有的行业面临人才紧缺、长期“吃不饱”的境遇。而有的专业则人才过剩,使得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当找工作的大学生在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用人单位就会不顾岗位属性和实际需求,互相攀比,争相抬高学历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和重点大学,导致就业歧视和人才的浪费。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如果企业完全按照这种招聘方式,那不是意味着那些非“211”、“985”的大学就没有必要再办下去了,以免“误人子弟”。社会与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学历歧视、院校歧视,更加看重“学力”,而不是仅仅看重“学历”。

第3个回答  2018-11-15

确实是存在三六九等的,不仅仅是学校,别的很多方便也会划分,其实不足为奇。

但是永远不要因为自己不是名校毕业的就开始贬低自己。

冷静下来客观地说,一位本科就在 985、211 高校就读的学生,确实在学习氛围、人脉、资源上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4 年的影响下来,我也承认和他们之间的差距。甚至于在高考筛选的时候,我们之间在学习能力上也许就存在一定差距。站在企业的角度说,他们的招聘名额不多,可想去的人很多,设定这样一个门槛,可以挡住很多求职者吧。

但是我要说的是,那些都不是百分之百的。985、211 也有无所事事混毕业的人,普通高校也有认真学习、课余时间尽可能参加项目的人呀。更何况,所有那些差距,都是我通过努力可以弥补的。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我会发现有些人大三、大四就跟着老师做项目,而我还处于入门状态,但是我上手后也还好;我也会发现他们学一个东西很快就找到方法,我可能会慢一点、多花些时间,但是并不会赶不上他们。所以我觉得,至少要给个机会。

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不能改变现实的话,我会去接受它。在我看来,努力的结果的确分三六九等,但是努力的意义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4个回答  2018-11-16

其实这样看,在某种程度上我也算是一个“受歧视”的面试者,我的大学是一个普通一本的学校,在面试的时候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视。大学毕业的时候,当时的招聘简章上写明了要求本科211以上,我不信邪,在简历上直接隐瞒了本科学校。不过事实证明,虽然对方给了我面试机会,但是一问我的本科学校,还是选择拒绝了我。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几乎发生在每个大学生身上。而且就算是硕士考上了211,但是你的第一学历还是制约了你。

但是企业这样也是正常的。一简历多了必须要进行筛选。如果有100个人投了简历,里面有5个清华的,就只面试清华的了;要是100个都是三本,就要面试本地的。前者是因为我所说的优秀毕业生的概率,后者是为了稳定,不想培养好了,人却走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筛掉一部分简历不是说有多歧视,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效率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