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简历只收985”如何自处?

如题所述

近日,某公司前HR说招聘会后只留下985高校学生简历的一段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学历虽不全然代表能力,确实符合效率原则的筛选方式。有人则认为英雄莫问出处,将标签化群体代替个人太武断。那么,“只留985”真的是节目噱头,还是行业潜规则?南都记者采访了9个热门行业的HR,谈谈所谓“简历只收985”问题。结果发现,就整体来说,企业招什么人因岗位而异、因行业而异。985易得,人才难求,所谓“简历只收985”,完全是个伪命题。

这个结论,对于出身“双非”的学生,也就是非211、非985,今后面临就业找工作的学生,是一个鼓励。用人单位对211甚至985的执迷,近年来引起不少非议。有人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明“非985不取”,有“学历歧视”之嫌。就算企业做得不那么露骨,递上学历,HR一看你本科是重点、一本还是二本,按刻板印象打印象分,基本上已决定了录取与否。

也有意见认为,我们说找工作存在年龄歧视、性别歧视的现象,打官司胜诉的案例也有,但基本上没人会因为“学历歧视”,而把用人单位告上法庭的。因为,年龄、性别这些身份,属于先天决定、人力无法改变的;而学历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就算你高考发挥失常,那还可以通过读研,或者出国留学来“改变命运”啊。

如果按这个逻辑,“学历歧视”的说法,逻辑上的确有难以自洽之处。而且,还不光是HR,现在连国外院校招研究生,有些也非211不取。比如英国的一些名校,尤其排名靠前的大学(商科尤甚),会明确声明只招收211学生,澳大利亚的八大名校,对于国内985、211和非211的学生申请,录取分数逐步升高。你能说国外院校歧视?不能。为什么?因为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选才的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择优录取。

当然,大家凭常识就知道,非重点高校也有很努力、很优秀的学生,重点大学也有不怎么样的毕业生,一张学位证书,代表不了付出的努力和优秀的程度,它充其量是一个参考。但HR每年面对成山的申请简历,从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的角度,只好取捷径,设立一些门槛来限制简历数量。非985不取,其基本的假设就是,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能力较强,大学四年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比一般院校好,见识可能也比较多。至于网上流传500强企业不会去双非大学开招聘会,也有公关和树立企业形象的考虑(就好像大公司的员工出差,要求住五星级酒店,因为住廉价酒店会显得公司“掉价”),还真说明不了你不优秀。

世道如此,怎么逆袭?除了用自身的不断努力来证实HR错了,要颠覆“学校成见”的逻辑链,还必须在思想上不走寻常路、不按常理出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过去某些“金饭碗”岌岌可危的今天,大公司、500强也不能担保你一辈子高枕无忧,不断学习,增强自身含金量才是王道。基于同样的理由,985、211的学生,也要破除非500强不去的观念.

你能做什么?进到公司做什么?眼下和未来你的优势是什么?考虑这些更长远的问题,比随大流进众人艳羡的大公司上班更重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6

第2个回答  2019-08-09
学历,其实就是那么回事!
你用的时候他是黄金万两,
用不到时候就是废纸一张!
当你明天就会因为学历而官升一职,
当你明天就会因为学历而奖金翻翻,回头一看,自己却还是高中学历!!?
所以,有事没事先把学历修了,未雨绸缪,才会走的更远,更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