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在中国著名歌剧有哪些?

如题所述

1/ 运河谣
京杭大运河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人工奇迹,开凿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原创歌剧《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该剧以民族唱法为载体,以京杭运河为故事背景,通过描述剧中人物在运河上跌宕起伏的命运际遇,展现了运河见证的离合悲欢、善恶生死、义薄云天。该剧从戏曲、民歌、民俗等中国文化精华中汲取营养,呈现出民族歌剧所特有的艺术质感与艺术魅力。
2/野火春风斗古城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根据著名作家李英儒同名长篇小说改编。1963年,由李英儒担任编剧,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将其拍摄成同名电影,引起巨大轰动。199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李英儒的女儿、导演李小龙,又根据小说原著改编并导演了20集电视剧。而总政歌剧团将其改编为现代民族歌剧,使这部文学名著在歌剧舞台上大放异彩。
3/伤逝
民族歌剧《伤逝》是当代作品。王泉、韩伟根据鲁迅诞辰100周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创作排练,由施光南谱曲,殷秀梅,程志,关牧村,刘跃演唱。于1981年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剧本体现了原著抒情诗式的笔调,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两人于20年代就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青年,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
全场只有男、女角和男、女歌者四个演员登场。剧情淡化、巧妙地运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场序结构。故事用倒叙的手法首先展现春至黄昏,涓生归来,凝望某会馆门楼,痛苦回忆往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9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在中国从宋元时期以来形成的戏曲多达300多种,他们具有典型的歌剧性质。被西方称为“Chinese opera”。

中国近现代出现的新的戏曲音乐被称为“新歌剧”,是为了区别于传统戏曲。他既不同于传统戏剧,又有别与西洋歌剧。新歌剧代表性曲目有很多,目前广为流传的有:
《白毛女》
“白毛女”来源于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它通过主人公 喜儿 悲惨一生的命运表达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来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
《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洪湖赤卫队》
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在1930年,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暂时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国民党保安团与彭家墩恶霸、白极会头子彭霸天趁红军转移暂离洪湖之际,卷土重来,妄图复辟。洪湖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艰苦曲折的斗争。
《草原之歌》
中央歌剧院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歌剧《草原之歌》,一九五五年首演于北京。此剧以它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民族色彩浓郁的音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并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草原之歌》是建国以后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大型歌剧。
《江姐 》
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此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形象。
《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
到了现在,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第2个回答  2019-10-19
大部分中国歌剧都是中国民族歌剧,极少是西方式的歌剧(有咏叹调和宣叙调),比如很早前的歌剧《护花神》,近几年经常上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第3个回答  2019-10-06
《白毛女》、《红霞》、《柯山红日》、《江姐》、《洪湖赤卫队》,属于民族歌剧。
第4个回答  2019-10-06
秧歌剧:《兄妹开荒》、《周子山》等
新歌剧:《小小画家》、《郑成功》、《秋子》、《白毛女》、《江姐》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