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型人格”要如何走出自己的世界?

如何看待有孤立型人格的人?

第1个回答  2019-04-21
孤立型指的是神经症患者在应对外部世界时所采用的一整套防御机制与手段。但三种类型中,孤立型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果说屈从型博取世界对他的喜爱,攻击型获取世界对他的臣服,那么这两种类型其实还是在以一种参与到世界中去的方式,在处理自己内心的冲突。而孤立型,与他们不同,是以一种消极参与的方式与世界互动。他是对内心冲突彻底的逃避,是对整个世界背过身去,从而让内心的冲突完全无法发生作用。

正常人同样需要孤独,但他们渴望的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孤独”,这绝不是孤立型的表现。多数神经症患者不敢深入自己的内心,从而失去了一种享受孤独的能力。当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中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紧张、窘迫、矛盾,而孤独主要是为了避免这种冲突时,这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如屈从型和攻击型,分别对爱和财富权力有着强迫性需求一样,孤立型对自身的隔离状态有着强迫性需求。正常人独处,通常是希望用这孤独来做点什么,比如思考,比如阅读,一旦做这些事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可以随时脱离孤独的状态,走出去与人进行亲密的接触。但孤立型的人做不到,因为孤独的状态就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除了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没有其他的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任何打破孤独状态的人和事都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和烦躁。

孤立型所独有的特征之一乃是对自我的疏离。他对自己的感情麻木不仁,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缺乏兴趣(爱做心理测试和热衷星座运势可不算对自己的内心怀有兴趣),他们常常是自己内心冲突的观察者,讥讽者,施虐者,但偏偏不是沉浸其中的体验者。他压抑自己的感情,否定它的存在,因为它们对他所坚守的信念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孤立型的特征之二便是与他人始终保持感情的距离。他们有意无意不让自己与他人发生过于密切的情感联系,无论是爱情、友情、工作、竞争。他们好比在自己身边画了一个圈,外人不准进入。一旦外人越过这条线,他们便焦躁不安,食不下咽。
第2个回答  2019-04-21
孤立型人格否认自己对亲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则会正面显示他们对亲密的需要。他们最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关系,当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对亲密的需要时,特别是当他们感到某种内疚或对遭到遗弃的恐惧时,便会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来,向自己的配偶频频示好,去取悦对方。
我认为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1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因自卑感而绝望,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2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常常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3偶尔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或郊游。希望可以通过这样,与朋友多交流多沟通,在聊天聚会中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
4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这不仅有利于增强自信,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5当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主动与家人朋友一起讨论研究,而不是自己躲起来难受
第3个回答  2019-04-21
勇於他出区僻症并不等于自闭症,孤僻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大脑失调的症状,通常出现在三岁前,表现出孤僻不合群,语言表达障碍等症状。对于孤僻症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适当的养育方式,或者生活中受到较大的挫折和创伤造成的。

对于后天造成的孤僻症,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运运是家中的老二,爸爸妈妈做生意,虽然在物质上各种满足,但都是低质量的关心和陪伴。

平时,运运是姥爷帮忙带,姥爷推崇,犯错了就要打,打了不认错,继续打。在这样的环境下,运运总是生活在恐惧,害怕的环境中。对现实会逃避,就算听到别人说话,也容易充耳不闻。在孩子的教育上,运运已经三岁多了,随地大小便,在家拉大便还需要妈妈去把,尽管老师强调了很多次,运运妈妈始终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一个自己的小马桶。

晚上运运爸爸妈妈回家,一人抱着一个手机,给儿子一个ipad,妈妈偶尔想起来要来个亲子阅读,孩子抵触,还埋怨孩子不配合。吃饭从来都是追着喂,不喂就不吃。说起这些,运运妈妈感叹自己怎么遇到这么不省心的孩子。

如果孩子会表达,一定也会感叹自己怎么遇到这样的父母。最终医生没有开药,只告诉运运妈妈,多去陪伴孩子,真正的去看见孩子的需求。

运运妈妈很后悔,幸好,孩子还能纠正,自己也已经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这也是孩子的幸运。

不要小看孤僻症,尽管没有自闭症听起来那么可怕,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把自己慢慢的变成一座孤岛,不会和他人产生链接

爱孩子,从这些做起,对孩子的问话要有回应,低下身去,看着孩子的眼睛,去让孩子感觉和你的链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身在的时候心也要在
孤僻症患者具有三种典型症状:较差的社会交互性,口头和非口头交流障碍,不寻常或严重受限的行为和兴趣。更具体一点说,患有孤僻症的人可能更热衷于自己的想法,不能进行社会活动;

他们可能还会有行为问题和语言障碍(如模仿语言)。另外,患有孤僻症的人常常会对声音、感知和其他感官刺激做出异常的反应。

孤僻症通常出现在儿童期的前三年中,并会在人的一生中延续。在很多儿童患者中,这些症状会随着外界的干扰或年龄的增长而得以改善。有些孤僻症患者最终会在正常和几近正常的状态中度过一生。有时候,可以将众多的孤僻症症状归类为泛自闭症障碍综合征或心脏神经官能症。
第4个回答  2019-04-21
这种对自我的否定也正是偏执者最纠结之处:长期被生活的压力折磨又缺乏改变的力量,让偏执者认定了生活从来就不会有美好,只有伤害,即使自己已经具有了足够的力量他们也会把这些力量用来防御而不是探索这个世界,这让他们对世界运行的规则缺乏了解和掌控,这又更加激发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当他们也为人父母后,往往会很惧怕自己的孩子出现幼稚的行为,他们无法容忍孩子的吵闹,会对孩子显得很没有耐心,并且总试图用强制手段压制孩子的吵闹和任性,这种伤害又会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另一个偏执者。题主对自己的问题做了比较多的思考,认为自己具有习得性无助,懦弱型人格等。
当发现自己能够实现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时,题主也会慢慢明白自己不是一个懦弱、无助的个体,改变自己原先的观念。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特性及对咨询师的小建议 BPD 患者在临床上有四大类核心症状:情感扰乱、冲动行为、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紊乱的认知系统。
总结 我个人建议各位不要通过一些简单地描述就认为自己患有 BPD,我们要认清 BPD 是一种严重的人格障碍,我看到有答案里写 BPD 又是天使又是魔鬼,虽然病症本身描述得不算错,但这种暧昧不清的态度,于患者无益。
第5个回答  2019-04-21
太了解这种感觉了,我也更喜欢跟自己相处,在集体中会觉得尴尬。你是不是也觉得,跟自己相处时很自在,很真实;而面对外人时,就难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状态?
通常性格内向的人都会有类似的体验,但内向只是一种性格倾向,并不是问题,也不该成为烦恼。虽然这个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更适合外向型的人,但现在很多研究证实内向者的成就并不亚于外向者。
如果没有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也没有对自己的社会功能造成损害,那就没必要苛责自己,非要活成千篇一律的样子
其实这只是一个生活的状态,不需要太过焦虑,从一个状态过度到另一个状态,好比你从封闭走向开放,是需要过程的,刚刚开始会不适应,想回到原先的小世界,只要狠狠心,再坚持一下,接纳你从前不喜欢的,发现和你有共同爱好的,看到这世界纷繁热闹,自己寻个合适的位置安身立命,到了这个时候,你就算走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