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在思想个性上有什么不同?谈谈自己看法。

主要谈他们的思想个性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思想个性对他们诗歌的影响.

李白(701~762),字太白。据考证,李白很可能出生于中亚碎叶镇,五岁时,迁居蜀中,在绵州度过了读书和任侠的青少年时期。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又两入长安,最终在天宝元年(742)应召入京,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谗被逐,在“赐金放还”的名义下离开长安。从此,他漫游各地,东至齐鲁,南下吴越,北上蓟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家逃难,隐居庐山屏风叠。永王李璘受命为江陵大都督,出兵东南,经九江,三次征召李白,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遂慷慨从军。但此时肃宗已即位灵武,以叛乱罪讨伐李璘,李白蒙冤入狱,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放回。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征东南,李白又毅然从军,无奈半途病还。次年病逝于当涂,终年62岁。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京兆杜陵。年轻时,适逢开元全盛时期,他有过三次、历时十年的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经历。“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理想让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后,又于天宝五载(746)来到长安,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屈辱、辛酸的求仕之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因献《三大礼赋》而为玄宗所奇,待制集贤院,但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位置。旋即爆发安史之乱,杜甫陷落长安。第二年春潜出长安,奔赴行在,被授予左拾遗。又因疏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辗转秦州、同谷,抵达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的晚年生活。中间,有过避乱梓州、阆中的一个阶段,也曾一度在严武幕下做过幕职,后迁居夔州,再出峡,漂泊江湘,大历五年冬,病逝于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小舟中,终年59岁。

李白诗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
一、李白的思想性格与其诗的精神内涵
李白大半生都是在安史乱前生活的,盛世的繁荣,和唐前期培养、积蓄的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感染着李白,因此,在他的性格中,浪漫、疏狂、自信,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当李白表达“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儒家用世之志时,他设计的方案是颇具战国策士的气息:把自己摆在“帝王师”的位置上,在他的想象中,他仿佛就是姜尚、傅说、郦食其。(这种浪漫传奇的经历,在唐代有它的土壤,因为马周、姚崇就是显例,但唐代并不是战国的延续,姚崇就很善于保护自己,被人认为是善于玩弄权术。)李白过于理想化的设计只能被严酷的现实击得粉碎。不过,还好,他还算幸运,他的经历在我们看来也具有传奇色彩,天宝元年他奉诏入京,供奉翰林,风流一时,虽然这种得意为时不久,但却与司马承祯、贺知章的称许一起,成为李白一生自负、独立不羁个性的基础。

李白的悲愤、痛苦主要来自于:一生自负的李白,却处处受到排挤,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蜀道难》的寓意。

二、李白诗的体式选择
《李太白集》各体兼备,但他还是有其体式偏好的。对于格律束缚厉害的七律,他是不擅长的,因此他很少写。他最爱使用的诗体是七古和五七言绝句,前者便于他驰骋笔力、展开想象,表达激越的情绪;后者最适合他表现兴到神会、自然天成的神韵。此外,他的五律,自然高华,最是此体本色;五古,质朴浑厚,颇有汉魏气骨。
《塞下曲》。《古风》(西岳莲花山)。

三、李白诗的浪漫风格
《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诗境宏大、气势强劲。
2.突出矛盾,结构跳宕。
3.高大、雄强、壮伟的主体精神。
4.奔放、飘逸的风格。

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杜诗深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
杜诗被称为“诗史”,实际上是指杜诗具有史书一般的认识价值。

1.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写了大量缘重大“时事”而发的,直接反映重大社会政治内容的大篇,读这类诗篇,我们仿佛在观看盛唐巨变的历史画卷,我们进入了历史的隧道,为之而惊愕、而长吁。
(1)概括地叙写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画面,他不是一般性地抒写自己个人在战乱中的遭遇、感想、忧虑,而是把笔触伸向整个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社会下层,表现底层人民所承受到的社会苦难,三吏、三别、二悲的价值与意义正在这儿。与此同时,诗人描写底层人民承受的苦难,不是简单的出于同情,而是把它放在宏阔的社会灾难的大背景中来处理,“二哀”是哀皇家、皇族,但同属社会困难的承受者,都是诗人同情之所在。诗人不仅仅是同情,他更在热切地呼唤早日结束战乱,为此,他鼓励全国上下积极参加平叛战争。
(2)杜诗对社会苦难的描写不是停留在概括的事件,粗略的轮廓上,而是具体展示广阔而又细微的形象生动的场景画面。《悲陈陶》。
(3)细节的真实。在回忆逃难经过时,他忘不了与自己同时承受痛苦的妻子儿女,《北征》《彭衙行》等篇中,都有很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读之令人鼻酸。

2.没有直接写及重大时事,但是因为触及社会心理,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故间接反映了时代巨变。这类作品的数量很多,最典型、成就最高的允推《羌村》三首。晚期的杜诗,往往不是直接写的重大社会内容,而是直接写自己的处境、经历,但是把两方面融通起来,写外境就是写心象。如《秋兴》八首。

3.杜诗既注重客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生活的原态,同时又往往以议论入诗,夹叙夹议,或者直接议论国事,表达对国事的态度立场,指画朝政的感预性很直接;或者上下古今,纵横议论,但总是以现实政治为指归。如《剑门》等。

二、杜诗的艺术成就
1.乐府诗的写实倾向。
《新婚别》《垂老别》。
2.律诗的沉郁顿挫
(1)沉郁指情感质地之深沉、深厚,和情感郁积之久、之深、之厚。“悲愤慷慨、郁结于中”就是对它存在状态的描述。
(2)顿挫指语意和表现上的间歇停顿和转折变化,有顿,则不是一气而下;转折,则不是直泻。古人所说的“盘旋纡徐”就是顿挫的状态。杜律的拗体当如是观。
(3)沉郁和顿挫是相关的。情感深、而且郁结着,是不想让它滚滚而下,要在内心深处,盘旋几转后,再慢慢发出来。古人把这种表现称为“潜气内转”,这是很直观的说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06
李白年少是也是充满报国理想的,渴望自己的才华能够被人认同,并且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他在朝廷只得不到重用,皇帝看重的只是他的作诗的才能,而他的政治报复一直没能得到实现,后来干脆像他诗里写的那样”明朝散发弄扁舟了”,寄情山水,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毕竟人在大山大水里感悟到的就是比在人堆里呆着要深要远,这样的经历造成了他的写作风格特别随性,读起来也酣畅,不经意就有神来之笔,这是其他诗人不能比的,可以说李白极富天资,又加上后天的生活经历,他成为了中国诗坛上最闪亮的部分.很多人觉得他及时行乐,可是我觉得他不是完全颓废的那种,而是有傲骨的人,再加上他对官场和现实很失望,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他坚持自己的那种风骨令人折服,特别是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何等的潇洒!
杜甫,恐怕只有他能跟李白一较高下了,两人也有很深的交情,子美对太白也是非常佩服的,说他是天生会写诗的人,杜甫的诗歌里很多是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黑暗政治的抨击,对理想社会的呼唤,他是个勇敢的人,而且是少有的能坚持理想的人,沉郁顿挫就是他的诗风,有很强的思想性,深刻而且发人深省,胸怀博大,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自己写的,个人愚见)
第2个回答  2006-11-05
简单来说,李白就是追求浪漫人生,以自由为风格作诗,而杜甫,则是有雄心壮志,盼望能在官路上飞黄腾达,不过这是他年轻时的思想,到了中年以后,则是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昌盛,诗则多是描写百姓贫苦不堪的场景.
第3个回答  2006-11-05
李白豪放不拘泥于世俗的看法
杜甫忧国忧民,总不如李白的淡泊
(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第4个回答  2006-11-05
是自己写的吗,哥哥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