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说的"回向"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会向,是指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功德、智慧、善行、良知,我们不想一个人去享受。相反,我们把它还原为“回归”,与法律界的众生分享,从而在不失良知的前提下,敞开心扉,让功德有明确的方向。

1、将“子”所成就的一切美德归“他”法律界的所有众生,以表明他所成就的美德不属于他自己,而是众生共有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开阔眼界,大展身手,学习菩萨“利众生”的伟大精神。

2、因“物”的各种功德,我们将回归到法界的“理”体,它不是生而不灭的。既然真理是普遍平等、无所不在的,那么,如果我们把各种事物的功德归位于法理学,真正做到“三无”,即“内无一人,外无一人,外无一物”,那么功德是普遍的,与空虚的世界。没有尽头。

3、归因归果:归因之地的一切功德,都归至尊佛果。因此,只有大力培育好事业,才能取得举世无双的成绩。

扩展资料:

回向的分类

回因向果:将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最高无上的佛果。

回自向他: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回向是实践「自他两利」、「怨亲平等」的大乘菩萨道的最佳法门;因为回向的对象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而回向怨亲债主,可以化解恶缘为善缘、化阻力为助力。

回向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体现,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亲平等」精神的人,才能回向。所以一念回向心,为菩萨一切行中推为上首;因此,无论修什么行门,做什么功德,皆应回向。

参考资料:

回向-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回向释义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做完早晚课,或完成一件功德,为什么要做回向? 回向(梵语parinama)的意思代表何义?就是要我们将所作的一切功德,令自己超越解脱,破除自我执著,因而圆成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 若修净土法门的佛门弟子,亦必然回向西方,命终之际,往生必成,若不发愿回向著,欲往生净土,终无是处。 藕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回向,往生必成”。 回向有如此重要,当我们早晚功课作完,乃至作完一切功德后,必须以最虔诚之心,于佛菩萨形像前做若无佛菩萨者,就合掌面向西方,以恳切之心做回向亦可。(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为何佛门弟子,很重视回向?意义何在? 回向(梵语parinama),又作回向、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向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东晋慧远大师之大乘义章卷九分回向为三种: 一、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种功德。 二、众生回向: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 三、实际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 道绰禅师于安乐集卷下,解释回向有如下六种: 一、以所修诸业回向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往生净土,待得六通后,再返世间救度众生。 二、回因向果。 三、回下向上。 四、回迟向速。 五、回施众生悲念向善。 六、回入去却分别之心。 综贯经论,回向可分十种:一、回因向果。二、回事向理。三、回小向大。四、回向佛道与回向众生。五、回劣向胜。六、回自向他。七、回少向多。八、回自因行向他因行。九、回世向出世。十、回此向证。(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布施以三轮体空为贵,然则以功德回向菩提道及众生,是否落相?因回向必有我、功德、对方之三相故。(林慧明) 答:佛氏门中,讲理不废事,说事不废理。三轮体空理也,回向事也,浅学浅解者,自以回向为方便,夙学入深者,自应契归体空为直实。我人功德是相,回向是著相,三轮体空亦是相,存念亦是著相,然则如之何而可?曰,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亦不回向,亦是念空,庶近之矣。(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27

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识,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1、回‘自’向‘他’:即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众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并非只属于自己所有,而实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如此,可拓开自己的心胸与气度,同时学习菩萨念念‘利益众生’的伟大精神。

2、回‘事’向‘理’:即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于不生不灭真如法界的‘理’体。由于真如法界的理体是普遍平等而无所不在的,所以吾人若将所修种种事相功德,一旦回向到法界理体中,并且真正做到‘三轮体空’,即‘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其功德自然普遍广大,而如虚空界一样的无穷无尽了。

3、回‘因’向‘果’:即将‘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到最高无上的佛果。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诸恶莫作是因,岁岁平安是果’及‘众善奉行是因,万事如意是果’,是世间因果。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认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胜无比的果报。

扩展资料:

回事向理: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

回因向果:将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最高无上的佛果。

回自向他: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回小向大:将自觉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转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回少向多:善根福德虽少,以欢喜心大回向,善摄一切众生。

回劣向胜:将随喜二乘凡夫之福,回向欣慕无上菩提。

回向是实践「自他两利」、「怨亲平等」的大乘菩萨道的最佳法门;因为回向的对象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而回向怨亲债主,可以化解恶缘为善缘、化阻力为助力。

回向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体现,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亲平等」精神的人,才能回向。所以一念回向心,为菩萨一切行中推为上首;因此,无论修什么行门,做什么功德,皆应回向。

参考资料:

回向-百度百科

第3个回答  2014-06-22
此词有‘回转趣向’之语义。意谓回转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或往生净土,或施与众生等。如旧译《华严经》卷十五〈十回向品〉所说:‘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以彼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力,至一切处。’《无量寿经》卷下云:‘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在《大乘义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种回向,即 (1)菩提回向:谓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 (2)众生回向:谓深念众生,故愿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给与他人。 (3)实际回向:谓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实法性。 《华严经疏》卷二十六将此三种回向开列为十种,即 (1)回自向他, (2)回少向多, (3)回自因行向他因行, (4)回因向果, (5)回劣向胜, (6)回比向证, (7)回事向理, (8)回差别行向圆融行, (9)回世向出世, (10)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 此中,前三者为众生回向,次三为菩提回向,次二实际回向,最后二种通果及实际。 回向──功德的施与 菩萨连自己的功德,都愿施与给别人。把自己所积的功德,为了别人的幸福,转向给别人,叫做‘回向’(parin!a^ma),这也可说是博爱精神之大乘佛教式的发展。功绩或善根,本来是作为善行之果报而自动蓄积的,故其果报,本来是一定会带给善行者本人的。除了当事人本身做不善而其功绩抵消之外,其行为的效力是不会消失的。现在,对于如此的功绩,菩萨也说:‘为了别人,要把这个功绩转给别人。’‘为了一切有情,愿我不会发生没有用处之善根!’ 如此,菩萨所积的善根,乃变成慈悲的力量。以慈悲的实践为其一切行的整个内容之菩萨,他一面实践布施等善行,为别人而积聚功绩,同时为防止自己的功绩被抵消而尽量回避恶行。因为如果做坏事而堕落地狱,则为别人的幸福而欲做的奉献,以及菩萨道的实践,都会变成不可能。因此,为了完成奉献于别人之目的,恶行是必须回避的,持戒是必要的。 〔参考资料〕 《观无量寿经》;《观经疏》卷四;《往生礼赞偈》;《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净土宗略钞》;《选择传弘决疑钞》卷四;《往生论注记》卷四;多田鼎《回向论》。
第4个回答  2020-11-1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