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阳明身上看到了教育与政治是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
关注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一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心即理"。朱熹理学认为理在物上,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中国思想由于缺乏西方哲学那种极其严密的概念、范畴体系,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西方哲学去分析,所谓心即理,就是先验的道德律令,它独立于经验而存在,先于经验,不依赖经验。比如子孝父,孝道既不在子身上,也不再父身上,而在"心-理"上。阳明常说的"至善是心之本体",就是继承孟子性善论而来。从人之为人的特殊性上来讲,与其说性善是一个事实,不如说是一个价值。事实是"这样",价值是"应该"。提倡性善,有利于事实与价值的互相促进,互相成就,我认为这是孟子比荀子高明的地方(但需留意李泽厚先生提的"举孟旗,行荀学"意见)。而提倡心外无物,发扬"至善是心之本体",也就是致良知,比理在物上更有价值,这也是心学比理学进步的地方。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故引入西方哲学的参照系去理解中国思想,是必要的。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实属无奈救偏之语。在他看来,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严格来说,不是知行合一,而是"知行不二"。当然,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上看,知出于行,先行后知。如是而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