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障碍”这两个是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和冲突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可表现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强迫症的发病年龄20岁左右,部分患者能在一年内缓解;病情超过一年者通常是持续波动的病程,可达数年;强迫症状严重或伴有强迫人格特征及持续遭遇较多生活事件的患者预后较差。强迫症多数为缓慢起病,无明显诱因,其基本症状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可以一种症状为主,也可为几种症状兼而有之。以强迫观念最多见,如强迫思维、强迫回忆、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多系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顺应行为,常见的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缓慢等。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冲动或观念系来自于自我,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的患者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强迫症病人常伴有抑郁、焦虑以及其他神经症症状,但都不成为主要临床相或属继发于强迫症状。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据1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这类型人格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中将强迫型人格的诊断标准定为:1.过份追求完美以致于无法完成任务。2.注重细枝末节,忽略关键要点。3.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强令他人按照自己的特殊要求行事。4.循规蹈矩,不知变通;为工作不惜放弃闲暇娱乐或与朋友交往。5.优柔寡断,总是借故拖延、回避。6.惰感表达拘束。7。当个人没有好处获得时,不能大度地奉献时间、全钱、礼物。8.对破旧物品或无价值之物,即使是毫无感情价值的,也决不愿意抛弃。只要满足其中五条,即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份克制,过份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份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强迫型人格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如门锁上后还要反复检查,担心门是否锁好;写完信后反复检查邮票是否已贴好,地址是否写对了等等。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3、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所以,“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障碍”具有以下关系: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压力下会表现出类似强迫症的症状,但在压力缓解后这些症状又会基本消失,少数会发展成强迫症。

一个强迫症患者可以在病前并没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和强迫症在治疗上都不容易,后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前者药物治疗无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21
强迫症,心理学上也称为强迫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既然只是一种心理障碍,你也不必太紧张,只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重复出现不能为自己主观意志所控制、所支配的行为和观念为特征的心理障碍,属于一种神经功能性疾病。它的症状表现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比如:强迫回忆,患者对刚做过或早已过去的事,即使无关紧要也要进行反复回忆,虽然明知毫无意义,却无法控制;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做过的事,虽经过多次反复的考虑和检查仍不放心。比如,写完的东西,总是怀疑有错字或漏字。锁门以后,总是怀疑是否真的锁好门,回去反复看几次才放心。洗完手后,总担心手没有洗干净;强迫联想,患者听见或看见某一事物,就会出现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联想。比如,看见树枝、树叶,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森林里熊、狼、虎、豹咬伤人的情景;强迫动作,患者总是要做一定的动作,以此象征着吉凶祸福,如果没有完成这样的动作,则必然重复,否则心里就会焦虑不安……

强迫型人格障碍并非一无是处,患这种病的人,往往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人谨慎小心,富有理智。这种人待人诚恳,忠厚老实,可以成为可靠的朋友。但是,他们常常太顾虑小事,而忽略大事。有时,因顾虑太多,且怕犯错误,常难于做决定。

从人格因素来看,强迫症与一定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强迫人格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不完善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在这“三不感觉”中,只要有一个非常突出,就会是典型的强迫型人格。这种人一方面具有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差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遇事过于谨慎、缺乏自信心、墨守成规、生活习惯呆板、喜欢钻牛角尖等特点。

从外因来看,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往往是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因素。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在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偶尔也会有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但他们可以运用心理暗示进行自我解脱,这种心理障碍不会持续很久。而强迫症患者往往在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并且持续下去,难以解脱。社会心理因素常见的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突发事情的出现、工作责任的加重、过分严格的要求等,也有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受到突然惊吓或打击等原因。你的孩子患强迫症可能与你在他幼年时期对他要求过于严格有关。

患强迫症并不可怕,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试而缓解。

首先,你要给予他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让他生活在压力适度的空间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改变他的性格,首先要改变你自己在他心中的形象,让他觉得你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家长。他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与你交谈,是一种最好的减轻心理压力的方式,对于他克服自己的强迫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次,要改变周围的人对他的不正确看法。患强迫症的人仅仅是存在心理障碍,并不代表智力、认知水平低下。相反,正是由于该种人格障碍患者能够专注于内心的体验,不受环境干扰,进行自闭性思考,所以往往能够取得较突出的成就。我国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卓越的贡献,解决了一道举世公认的科学难题。然而,他却是一位心理缺陷者,强迫症比较严重。

第三,要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让他能够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你听。在交谈中,你应该尽量肯定他正确的地方,即便他有些想法过于极端,你也要和颜悦色地给他讲道理,一定要以理服人,千万不要压服,他一时改不了,你也不要着急,慢慢地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来自于心理过于紧张,所以缓解心理障碍的先决条件是放松紧张情绪,而紧张情绪往往已经积累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以缓解紧张情绪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后,要使他能够接受你的心理暗示,不断排除他头脑中强迫观念对他的控制。应该说,在放松情绪的基础上,接受他人的心理暗示是比较容易的,这也会给转变他的病情带来契机。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第2个回答  2010-01-20
我简单的说吧,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障碍,他有很多地方的表现和强迫症是相似的,但有一条,强迫症是明知不可以,但却控制不住要去做,强迫型人格障碍,却没有这种表现,他没有明知不可以的的感觉,他觉得这些强迫的行为是正常的。。。主要区别就在这两点,你可以具体在百度搜索一下这两个词汇。
经常是有强迫人格障碍的人,很容易发展成强迫症。。。。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1、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是指无法通过自我意志控制的持续重复无意义的观念或行为。本身虽然觉得没有意义,却无法克制,并造成社会功能的损害,所以极度痛苦;

2、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是指从小到大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墨守陈规、行事刻板、刻意追求完美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功能影响,但本身缺乏自知力;

3、根据研究表明,强迫症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在人格基础的,其中有一些便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体。但是,两者在症状上和病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并且强迫症可以通过药物及心理治疗(也相当不容易),而强迫性人格障碍则是几乎很难通过治疗的手段改变。
第4个回答  2010-01-21
强迫症影响很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