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世事如烟》思想内容是?

如题所述

余华的《世事如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失去秩序的灾难画面,非理性(或非道德)的赤裸裸的人性之河肆意流淌,将人类的存在抛向一个虚无空间的荒诞,而人性的欲望放大成一张包罗万象的苦难之网。人类已深陷一个苦难的人间!
小说一开始就将读者陷入一种不可思议的场景中。像舞台突然打开的追光灯,强悍的灯光下读者无力回避余华带来苦难与混乱,给视觉和心灵一种压抑与诡异的强烈冲击,使人不得呼吸。小说的首段就将书中所有人物悉数推到读者面前:7及他五岁的儿子,7的妻子,算命先生,梦语的4,3,3的孙儿,瞎子,算命先生的儿子,灰衣女人,司机,6及6赶着的一群少女,2,接生婆。人物出场后,下面就是作者游离梦幻般的叙述。

故事的完整性在作者独特地叙述中已显得支离,显得似是而非,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游离。读者只能在压抑的梦境中穿梭与其中,而人间的苦难也一步步被打开。看余华究竟给我们怎样的一个梦境:

身患重病的7在现代中医面前“已经在劫难逃,他的灵魂正走在西去的路途上。”真的无药可救么?不!一切都掌握在算命先生“那间昏暗的房子里”,当7和他的妻子毫无表情地用他们的亲生的五岁儿子换来一只老态龙钟的公鸡后,7的病“似乎有些好转了。”竟然也可以从久卧的病床上起来,“倚在门框上站一会。”六十多岁的3与她十七岁的孙儿“同床共卧的古怪之声,”强行将读者带进一个不可思议的混乱境地,常理的价值体系一文不值。3羞涩地怀上她孙儿孩子,算命先生预留下那个未世的婴儿,帮助3解决了她以后对婴儿如何称呼的苦恼。3抛下“失魂落魄”的孙儿,借看“外地的亲戚”产一个新的婴儿去了。而他的孙儿的眼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4的屋门,他在找什么呢?6将他的六位女儿以每个三千元的价格出手,变为了财富;连濒死的妻子的脸上都带上了嫉妒的神色。而第七个女儿也在每夜的恶梦里预知了自己的悲惨命运,“看到自己被那个羊皮夹克拖着行走在一片茫茫之中。”灰衣女人离奇地死亡于司机在她衣服上一道车痕,司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灰衣女人儿子婚礼上的一场2的“闹新娘”中痛苦自杀。算命先生把相继克死自己的四个子女作为生存的奥秘,以引诱强暴幼女作为养生长寿之道。而4的父亲亲手将十六岁的女儿送到年近九十的算命先生手掌之下,供之摧残。接生婆在替一对幽灵接生之后,她命运已注定在劫难逃,生命便在飘忽中走向了灭亡。6第七个女儿终于跳江自尽。算命先生第五个儿子心事重重,最终也难以摆脱父亲强命相克,无奈离世。他的死亡,让瞎子再也不能在他竹竿一样身子经过自己的身旁时感到温暖,落入了前所未有的孤单,在4“像水果一样的甘甜”的声音消失在悠扬的江面之后,已没有什么使瞎子“颤抖不已”了,最后,他用同样的方式“消失在江水之中”。

作者用肆无忌惮的笔触给读者展示一个血淋淋的苦难的人间,作品中毫无节制的苦难描写令读者茫然不知所措。这个怪诞诡谲的“非理性世界”充满了罪恶、丑陋、暴力、阴谋和死亡,一切苦难都是预知的,仿佛有一只神秘的手在背后操纵,它掌握着人的命运,该你死在所难逃,厄运总会降临你头上。作品中人的死是活着的人无法避免的,命运早就在隐形世界的手中。余华残忍地让一个又一个的人悲惨死去,死于任何人都无法反抗的“宿命”。暗示着人类存在是多么地荒诞,人类存在有命中注定的悲惨。

一个一个人物的死亡仍不能让余华感到满意,他仍觉得人间还不够恐怖,不够神秘,于是两个神秘的“鬼魂”也出现在本来已让人无法承受的人间里。并安排接生婆给他们接生了孩子。让人与幽灵通融起来,预示人间与灵界本来就是一个统一存在的空间。而未来的苦难仍然在。3的孩子还没有出生,就被掌握一切的算命先生所预留下当儿子,这个有着多重身份的婴儿似乎也命运已定。

如果作品中所有人物的苦难与死亡都来自作者游刃有余的笔端,所有人的离去都未让作者感到沉重,那么,有两个人物的死亡一定不会让作者轻松:4和瞎子。4泉水一样的声音使我们所有的人都感到迷恋,在《世事如烟》阴晦的悲鸣中,4的声音是唯一的“悠扬的弦乐之音”了。对这弦乐之音唯一有感知的瞎子是另一个让作者偏爱的人物,可以看出,作者已经把自己影投这个人物身上。世界如此阴暗,但瞎子的心中一盏长明的灯,“他知道很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也正是因为如此,作者也痛苦地让他们走向死亡。他们的死亡,也许是对这个人间的“真实世界”另一种真实的反抗。

人间似乎仍有希望,因为“4与瞎子的尸首双双浮出了江面,那时候岸边的一株桃树正在盛开着鲜艳的粉红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2

余华的《世事如烟》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

在《世事如烟》中,余华不仅展示了对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娴熟借鉴,也呈现出他对“意识流”所表现出来的领悟力和操作能力。余华用先锋派的手法,表现了超越人类感觉的另一种真实,同时也是具有无可抗拒的魔力的真实: 命运。他认为人生的命运是“命中注定”的,命运是强大有力而不可避免的。

余华在《世事如烟》的创作里, 对人类自身对命运之神的无可奈何, 进行了令人惊叹的寓言式描述。这一主题在余华此后的作品里也被多次表现, 既体现出作者本人在哲学和人生观上的变化, 也从根本上提高了作家作品的层次。然而, 余华用他独特的“零度情感叙述”在向人们展示一个个怪诞诡谲的“非理性世界”的同时(如《世事如烟》中符号为名字的人物走向死亡的麻木与坚决) , 读者也发现自己似乎走进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世界, 一切都是如此惨酷、恐怖甚至令人恶心。余华把自己对世界的感觉极端化了, 他使自己执着地沉浸在孤独的内心体验之中。

由《世事如烟》可见, 余华前期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范畴还是从形式探索上说, 都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同调的: 即以本体论为核心观念去体察世界, 形成了一种以无选择性、片断式、精神分裂式文本结构为特征的叙事风格, 他蔑视秩序的存在, 消解绝对信仰与终极价值, 到偶然和本能自我中去寻找法度, 在这个非理性的虚无的世界中, 恶与暴力便不可扼止地流溢出来。

余华的外表是冷漠的, 内心是狂热的; 语言是冷漠的, 感情是狂热的。读余华的小说, 你不能不惊讶于余华的情感世界竟充满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奇特意象, 你将从他孤独、冷漠、敏感的面容下, 深切地体会到那颗无限微妙而深刻, 丰盈而新鲜的灵魂震颤。他的小说, 从不作客观外部的一般描述, 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编造, 只是致力于表现人类的深层意识和自我本能的变态的真实。余华对存在本质质疑, 对人的精神进行执着的形而上的求索、追溯和拷问, 又表现了他所具有的高尚的精神使命感, 同时也使他的作品获得了独立牢固的精神品格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05
世事如烟》确是很认真的看了,是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泛黄的纸张,有些模糊的字迹,看起来也颇有那个时代的味道。

故事在一个情节与另一个情节转换时,作者喜欢用“。。。的时候。。。就知道了”来描述。起初看来还真不习惯,但往后看,再往后看,居然爱上了这句话。

文中每个人物的名字是用数字“4,6,9”或人物特征“瞎子,瘸子,算命先生”等来称呼。4,6,9,瞎子,瘸子,算命先生等之间的关系又是若即若离,他们是父亲与女儿的关系,祖母与儿孙的关系,邻居的关系,死人与活人的关系。。。以至于movecity在看的时候经常要翻回去查看,才能搞清楚4是谁?9又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潮湿和阴沉的,充满了宿命、迂腐的味道,且难以捉摸。例如父亲以卖女儿为生,瞎子对6的感情,算命先生为了自己长生不老吸呐自己儿子的血气。。。

《世事如烟》一本看过后心会隐隐作痛的书,语言似是梗在喉咙无法吐露的书。余华以平淡朴实的文字,迂回的情节,写了几个人殊路同归的一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09
世事如烟》确是很认真的看了,是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泛黄的纸张,有些模糊的字迹,看起来也颇有那个时代的味道。
故事在一个情节与另一个情节转换时,作者喜欢用“。。。的时候。。。就知道了”来描述。起初看来还真不习惯,但往后看,再往后看,居然爱上了这句话。
文中每个人物的名字是用数字“4,6,9”或人物特征“瞎子,瘸子,算命先生”等来称呼。4,6,9,瞎子,瘸子,算命先生等之间的关系又是若即若离,他们是父亲与女儿的关系,祖母与儿孙的关系,邻居的关系,死人与活人的关系。。。以至于movecity在看的时候经常要翻回去查看,才能搞清楚4是谁?9又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潮湿和阴沉的,充满了宿命、迂腐的味道,且难以捉摸。例如父亲以卖女儿为生,瞎子对6的感情,算命先生为了自己长生不老吸呐自己儿子的血气。。。
《世事如烟》一本看过后心会隐隐作痛的书,语言似是梗在喉咙无法吐露的书。余华以平淡朴实的文字,迂回的情节,写了几个人殊路同归的一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