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是上帝这句话对不对?

如题所述

西方并不用上帝来形容顾客,"顾客就是上帝"是在日本歌手三波春夫的说法基础上意译而来。
在中.国,"顾客就是上帝"似乎是一句随处可见的口号,但在这句貌似舶来品的短语中,"上帝"一词其实并没有特别对应的翻译。通常西方并不会用上帝(god)这个词来表示对顾客的尊重,往往代之以"顾客优先"(customer first),"顾客总是对的"(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或者“顾客就是国王”(The Customer is King)等。
更为相近的说法来自于日本,但是有趣的是这说法并非出自.制.造业,也不是出自服.务业,而是由日本歌手三波春夫于1961年的时候提出的。三波春夫的原话如果直接翻译,应该是"顾客就是神",这个"神"对应日本神道.教的多神。此言一出,即惹来争议,媒体将这句话列为"暴发户的拜金主.义"的典型。为此三波春夫曾多次解释,说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自己对观众唱歌的时候,就好像是在对神明祈祷一般。但不管本意如何,这句话迅速被服.务业追捧成为口号,而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中.国式意译,"顾客就是上帝"这个说法就产生了。
一味强调"上帝"并非尊重
中.国的顾客变身"上帝"之前,一直是被称为"同志"的。解.放后,由于消灭了私有制经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公营,吃大锅饭。加之经济政.策导致物质极度匮乏,因此营业员对顾客大多也都是爱理不理,所有的服.务行业几乎都是一张冷脸。顾客有什么牛的?大家都是同志,你能买到东西就算是不错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抓.住"客户成了服.务业的目标。各种"微笑服.务"、"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等理念纷纷出炉,甚至还出现了跪式服.务。
顾客从"同志"变成了"上帝"。虽然口号跟上了,但是商家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尊重消费者,这套话语的转变仍然缺少尊重。一味的喊"上帝就是对的"恰恰体现了一种“有钱的就是大.爷”的社.会风.潮。而所有服.务理念的前提,也就是交易双方地位的对等原则缺缺失了,而这些前提、原则恰恰是一个合理的社.会所必须具备的。
交易双方人格平等
虽然每个人的职业千差万别,但人与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上帝"并不比服.务人员高尚。服.务业诚然是需要开门迎客,服.务有不同信.仰、习惯、性格的顾客,但尊重是相互的,尊重顾客不等于顾客可以贬低别人。这次美联航事.件,张女士的丈夫在看到张女士和空乘有争执后,只是不耐烦的重复用"shut up(闭嘴)"打断别人,显然是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上帝"。而在国内往往被忍让的"上帝"遇到了9·11之后就偏向加强航空管理的美国人.民,自然是被荷枪实弹的警.察请了下去。
服.务业对一些过火的举动表现出一种大度、宽容是职业守则与道.德修养。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们"的过火举动就当然具有合理性。服.务业出.售的只是服.务,而不是个人的尊严。大家似乎都忘了,交易的前提就是法.律和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好比顾客在一家饭店吃了一顿大餐,然后说作为上帝就不付钱了吧,想必定然不能成功逃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2-21
“顾客是上帝,员工无条件满足顾客需求”等等,工业化生产导致适度的商品富余,买方市场的形成使“顾客是上帝”成为不少企业的口头禅,可“顾客是上帝”到底意味着什么?顾客真的是上帝么?
  关于上帝的理解是“上帝存在于理想中,上帝是不吃不喝的,存在于冥冥之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关注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如果你相信上帝存在的话”。对待上帝我们往往是内心里的崇敬,是感恩,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上帝可以要求每一个信上帝的人,而人不能对上帝提出任何要求;上帝一般不买东西,即使买也应该不付款,这是上帝的特权。
  顾客则不同,与顾客的交往依据的是市场法则,等价交换,追求双赢;对顾客也需要真诚,需要尊重,但顾客的需要确是实实在在的;对任何顾客而言,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对待顾客是要有底线的,长期评估买卖双方的盈利原则、互惠互利、互相尊重、理解与支持、道德与法律的规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上帝无效的。
经济不断的发展就体现在企业对顾客的态度。商品匮乏时代,企业是上帝,顾客是祈祷者;商品丰富时代,经济繁荣,顾客变成了上帝,企业成为祈祷者。任何理念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把顾客理解为上帝,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竞争让企业不得不做出的抉择。其实把顾客比喻成为上帝的核心观点就是:上帝永远是对的,所以顾客也永远是对的!一些企业在这条原则的指引下,一味迁就顾客,把顾客高高捧起,一旦员工与顾客发生矛盾,错的永远在员工。通过更深入的思考发现,把顾客喻为上帝还有一层意义:上帝是万能的,有问题他自己会解决。这就怪不得一些企业喊着顾客是上帝,但对顾客的服务却怠慢,做为一名服务人员一听到顾客来退换货就躲避推卸,顾客真是上帝吗?不,不是,上帝是万能的,所以顾客不是上帝。顾客是什么呢?我认为顾客不是上帝,而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他没有高高在上,他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在一起,他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时刻刻需要我们亲情式的服务。朋友和亲人是双向的,同样顾客也把企业当作亲人和朋友,才会记着想着我们,会为我们的得失而忧心,会关心企业的成长。
不管上帝是否存在,但其能主宰世界这是许多人牢记在心里的。从公司的角度,他们进行了投资,需要利益的回报,而顾客是实现利益回报的衣食父母。老板们把员工当作资本来投资,希望从顾客那里赚取利润,在员工与顾客发生矛盾时,老板有可能会因为让一个顾客满意而开除几名与顾客有争执的员工,而不会为了挽留员工而开罪一个顾客。因为这是一个利益驱动带来的结果,这也是国内的许多公司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普遍现象:一味强调顾客是上帝,把员工的利益放在所有利益的后面,造成公司缺乏凝聚力。员工绝对不是类似机器、厂房、资金类的资本,而是为公司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顾客只是实现价值满足需要的过程;股东—员工—顾客是企业链的3个内容,它是一个循环系统,股东创立企业为技术、资金和人员提供一个结合的环境,员工在这个环境中发挥能力实现产品或服务,顾客得到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并注入企业所需发展和回报的资金,资金重回企业进行下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关于鸡重要还是蛋重要的争论是没必要的。
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公司一个成功的公司和领导应该把员工放在第一位,把顾客放在第二位,把股东放在第三位,因为没有员工的努力就不会有忠诚的顾客,没有忠诚的顾客就没有股东的利益。顾客不是上帝,顾客和员工是一种互动关系,顾客享受的产品和服务是由员工提供的,因此,员工的满意会带来工作质量的提高,而顾客的满意又反作用于员工,进一步给员工激励。要想有高满意度的顾客,首先要有高满意度的员工,对服务业尤其如此。国外现在有“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提法,也不再提“顾客是上帝”,而代之以“顾客是朋友”的讲法,顾客显然不总是对的,所以把他们当作朋友会更实在、自然一些。员工是公司内部的顾客,没有满意的员工就不会有满意的顾客,所以我认为只有使员工工作满意度提高,才能使服务顾客不流于形式。
其实,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能真正为顾客多想想,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顾客的感动是很真诚的。

顾客不是上帝,而是朋友,只有当我们真正把顾客当成了朋友,这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如果你真正能让顾客当你是朋友,那么,这样的朋友是会给你的生意带来许多好处的。以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位顾客,把每一次接待,都当作是在为自己的朋友(甚至是自己)服务,这样你就能得到不少的朋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01
不管对不对,首先这本质上是一句假话,顾客从来就不是上帝,顾客对于商家来说手里的钱才是他们的目的,所以这从来不过是一个句马屁和奉承话而已。当顾客的要求不能为商家带来利润时,商家就会想办法推脱责任。不是吗?
另外不仅顾客不是上帝,任何人都不是上帝,将顾客奉为上帝的时候,商家卑躬屈膝,也会将顾客惯出毛病,很多人会趾高气昂甚至根本不懂得尊重服务人员的人格,这是一种不良习气,这必定会加深双方矛盾,服务人员在心理上坑你没商量,售后服务上就会叫你明白什么叫主动权。
人与人之间是平的的谁也不是上帝,只有正常的沟通才能最好的解决问题不是吗?将某些奉为上帝的做法是偏离证道的,必然会演化出许多矛盾和问题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11-19
顾客是上帝,这句话本身不对,因为上帝是神,而顾客是人。但是,商家往往用这种方法表达对顾客的尊重和重视。
不过,现实是,真正的上帝是一位慈爱的父,他对不听话的孩子有包容,仁爱,管教……总是为孩子们好,人应当敬畏他,尊他为大。顾客往往不是这样,他们毕竟是人,有骄傲,霸道,无理,当然也有很好的顾客,但他们仍然有缺点,有时候会让服务人员为难或无奈。
服务人员不能像看上帝一样去看他们,上帝是圣洁无罪的,但人就有罪,有缺点,应有包容的心。大家都是平等的人类,在不侮辱,不过分要求服务人员的前提下,别人来消费,服务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顾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2-06
这句话,在服务行业用的比较多。个人认为:这句话不对!
一、上帝是神,是基督徒崇敬的神。圣经中记载:上帝创造了世界(包括人),上帝造了人,并慈悲呵护人,人信仰上帝。这是2000多年来基督教的信仰,将上客户说成上帝,不恰当!是人的极端认识。
二、客户是人,不是上帝,也不具备神的崇高。人的要求就有正确和不正确的,做为服务业来讲,满足客户正当的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但对客户不正确的要求,一味地无原则的满足,也是不合理的,也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同时也会助长不正常的社会风气。
三、顾客是上帝,只有不信神的人才敢这样说。基督徒是不会这样说的,这是对神的不敬和侮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