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如题所述

1.积极组织集体活动 班主任扮演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构建者的角色,是班级内的“大家长”。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自己身边,大都缺少安全感,留守儿童与外界之间的交流较少,班主任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应着重考虑整个群体的感受。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班主任可以征求班级内所有学生的意见,通过构建各种类型的活动,让班级成为一个有向心力的集体。例如,为了增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每位学生谈谈自己近段时间的所感、所想、所困,让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学校的相关领导还要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班主任应使用正确的方法积极指引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整个班级的荣誉感和凝聚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消除学生之间的不平等性,避免在留守儿童心理滋生挫败感,确保留守儿童可以健康成长。
2.架起父母与其子女心灵相通的桥梁 现阶段,农村中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较为常见,由于父母一年到头在外面打工,平时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几乎为零。父母只有过年才会回家,彼此就如同陌生人,父母除了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外,几乎没有任何沟通,父母和子女之间渐行渐远。对于班级内父母长期在外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应不定期的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向他们详细说明孩子的相关情况,要告诉他们加强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另外,在课下,班主任也要主动与每一位留守儿童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告诉他们父母在外的辛劳,让他们定期主动向自己的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缩小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疏离感。
3.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帮助,同时还需要各个家庭的配合。除了学校外,家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只有确保家庭环境和谐稳定,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那些支离破碎的家庭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产生压力,学生会背负起沉重的责任,这也是一部分学生误入歧途的主要原因。另外,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应将这些学生列入为重点“保护对象”名单。班主任是家庭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媒介,在周末、放学或者是假期内,班主任可以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家庭中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惑,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班主任要适当的进行家访,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应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4.建立信息档案,深入了解学生 班主任要将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平常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应建立起学生家庭档案和个人档案,并开展针对性教育。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方便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会将自己心里所想告知班主任,班主任就能第一时间向学生答疑解惑,进而帮助学生尽快树立起健康的心理认识。实际上,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班主任,易获得学生信任和尊敬。特别是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信任关系可以有助于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