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作文的语言亮丽生辉

如题所述

许多同学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偏差,虽然作文的选材、结构都不错,但由于语言平淡、枯燥,写出的作文总让人觉得干巴巴的,缺少文采。怎样才能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起来,达到妙笔生花之境呢?一、巧妙的词语借用、活用,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的,其意义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不能另做它解。但在作文时,巧妙的词语活用,往往能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例如:有个学生在评价中国电影时写到“香港回归前,是‘三国争雄’时代,‘曹营统帅’张艺谋凭借着美丽的乡间风景,叙写着最淳朴的中国式的‘廊桥遗梦’……”这些加点的词语,借用的都很形象。把大陆、香港、台湾的电影竞争比作“三国争雄”,把大陆导演张艺谋比作“曹营统帅”,把张艺谋拍摄的农村题材的电影比作“廊桥遗梦”。这样写就比直接叙述要生动的多。再如,下面几句话中的词语活用也很生动:①今晚的月亮圆的有点古典。②仅有的几节自习课也被老师们瓜分了。③跳舞会使人振奋,也会使人颓废,关键是看你怎样起步。“古典”一词看似用的不当,但仔细揣摩,就感到非常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工笔画中的圆圆的月亮。“瓜分”一词原指分割、分配实物。也特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领土。而这里却活用为分那些作家的语言总是让我们触摸到形象,感受到真情,体会到酸甜苦辣,体验到真善美、假恶丑适当的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不但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可以调节音节,增强语言音乐美,使语言更富感染力,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随着社会对语文教改呼声的加大,语文高考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特别是作文,已降低了审题难度和文体要求(1999年和2000年的高考作文甚至没有审题难度)。以往那种"审题一误,满盘皆输"、"语言再好也枉然"的片面性得到纠正(严格来说"审题"考的是理解能力而非表达能力),使作文回归到重视创新精神、文化内蕴和表达能力的本位上来。如此,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因素所占比重加大,学生驾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显重要。新的《考试说明》中将作文评分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发展等级"中就有"语言富有文采"这项要求。  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入胜;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却显得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生动亮丽起来,使之无“阅读疲劳”之虞,有“赏心悦目”之感?本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巧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修辞手法中,有这样三种值得关注:  1.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炼,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如在一篇谈个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当毕达哥拉斯选择阳光而抛弃凯撒时;  当庄周选择“掉尾于田间”而抛弃宫阙时;  当张狂的阮籍长啸山间,潇洒的嵇康轻抚《广陵散》,淡泊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  两个重逾千斤的方块字浮出水面:个性。  几个排比句环环相生,丝丝入扣,引出个性的话题,一气呵成,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染力。  2.比喻  比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诗文中的叙述或说理显得形象生动。例如有个学生的习作是这样来比喻母爱的: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泪,因为我生活在水中。”  面对那条悲伤的鱼,水轻轻地言道:“我看得见你的泪,因为你一直在我的心里。”  这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母爱的博大深沉描绘得恰如其分,又真切感人,让人觉得精彩而不俗。  3.引用  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物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蕴和增加语言可读性的好途径。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在《思想的芦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阐述: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悠悠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玢影的女子步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兼葭苍苍,白露如霜”遂成千古绝唱。泗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这段文字,把古代诗文巧妙地引用、化用,使芋芋芦苇和美丽的诗行和谐交融在一起,内涵就丰富了。  当然,在作文的过程中可以不止是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时也可以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这一点,视行文的需要而定。  修辞之于文章,正如白云之于蓝天、星光之于夜空,因其美好点缀而使文字焕发光彩。然而在许多的作文中,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通篇都是干巴巴的陈述,读来枯燥无味,兴趣顿减。殊不知一块布料裹在身上是毫无美感的。所以,让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学会把修辞巧妙地镶嵌在文章里,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炼字炼句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写好一篇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不断地锤炼语言,推敲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只有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好,文字才会出现整体的协调和优美。炼字炼句时大体可注意以下三项:  1.求准  力求语言的准确无误是写好文章的一大关键。古人推敲文字的典故可谓俯拾皆是,不再列举。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最准确的形容词,最准确的动词,最准确的名词,……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准确的那一个。”这可谓是大家的炼字风范。  在话剧《屈原》中,郭沫若把“宋玉,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为:“宋玉,你这无耻的文人!”,味道就迥然不同了。  不仅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有时甚至一个标点的准确与否,也需要仔细斟酌一番。比如一个同学作文开头第一句话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他的语文老师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升起。”这样一经改动,原本平淡的陈述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本着这种严谨的指引精神和态度指导学生,我想,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学生的写作语言必定会越来越准确、精彩。  2.求简  语言是否干净利索、简洁明了是衡量其是否生动的重要标准。那些啰里啰唆、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的文字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写作时要坚决摒弃的。在这一点上,契诃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描写海是很艰难的。我在一个中学生的练习簿上读到,你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海的吗?‘海大’,别的什么也没有。依我看来,好得很。”这就是说,写作的要领就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冗长,令人不可卒读。比如,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也许都经常发现这样的文章:长篇累牍援引事例以证明一个论点;浓墨重彩陈述了好几个段落才引出要谈的话题;甚或是在通篇完完全全的叙述之后戛然而止,竟没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语句……诸如此类,皆不可行。这时,要求得语言的简明和纯正,就必须大刀阔斧、千淘万漉,“忍痛割爱”。写作时,头脑中那些无拘无束、不着边际的废话、赘言是不可以落在纸上的,在需要惜墨如金时,要慎用每一个字。  3.求新  创新的文字永远具有活力和吸引力。语言是否新鲜灵动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一点切不可以等闲视之。如果我们翻开作文本,发现千篇一律、不约而同地谈到爱因斯坦、爱迪生……,无论是事例还是开头结尾都陈词滥调,读来都有那么一点“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陈年味道。这时,看一篇两篇倒罢,看多了,就不由得会出现阅读疲劳,或者说是审美疲劳。在写作时,只有对语言进行独具匠心的编织,努力提高文字的质量,才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一篇作文中,哪怕只有一段新鲜活泼的文字,就像“浓绿万枝红一点”,也会让人眼前蓦然闪出一抹亮色,顿觉一种发现的愉悦。  在一次以“人生追求”为话题的写作中,众多泛泛而谈的习作里,我发现一篇与众不同。它是这样开头的:  泰戈尔说:“绿草求它地上的伴侣,树木求它天空的寂寞。”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  由一草一木巧妙入题,别致新颖,自然流畅,令人叹服。  由此看来,在写作时,为避免那些僵化的、硬梆梆的腐朽文字走进作文,必须让语言“与时俱进”,求新、求美。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31
1、A.春天是什么?春天就是红花绿草,春天就是和风细雨,春天就是鸟语花香,
春天就是生机勃勃,万物生长。
B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眼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
蓝波,还是志南触摸到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
韩愈心底那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情朦胧,还是孟浩然笔
下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

2、A、乐观就是要积极的面对生活,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坚强地面对。
B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
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间接化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