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分几级?分别是那几级都叫什么?

如题所述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被废除;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整个科举共持续了1300多年。


生员,俗称秀才。是科举中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士人,也是士大夫的最基层。

生员必须不断的参加考试,如岁考,两年举办一次,成绩分六等;一、二等赏为“科举生员”,可参加“科考”,科考一、二等可取得“乡试”的资格;岁考三等无升降,岁考第六等则黜革。


乡试  是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又称为“大比”。 参加考试人员,需有生员、贡生等诸生资格。考三场,每场三日,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前五名称为“经魁”。

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


解元:乡试第一名



会试 是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于正科每三年一次或恩科乡试之次年春季,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举行,又称为“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报考资格须为举人,包括已任官之举人。赴试举人都享有公家车船驳送待遇,称为“公车”。


会试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前十名称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称为“会魁”。会试后贡士再由殿试复试依成绩分甲赐等第,成为进士。



殿试  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天授元年(690年)“策贡士于洛成殿”。后于宋开宝六年(973年)成为定例,由皇帝亲自在宫殿中主持。


进士分为三甲。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甲与三甲的第一名都叫传胪。


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


绘画中所描绘的殿试



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孙伏伽。

孙伏伽(?-658年),贝州武城)人士。隋末以大理寺史补万年县(今陕西西安)法曹。后降唐。武德四年(622年),进士第一名,他是中国乃至东亚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历任御史、谏议大夫、大理寺卿、陕州刺史等,任主簿时曾谏阻唐太宗打猎,几死,升谏议大夫,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卒。


中国科举制度中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1872年-1942年),字润琴,号石筼。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付佐乡北石宝村人。近代书法家,中国科举制度中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



三元及第


是指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皆得第一的考生。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连中三元”。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或“殿元”,合称“三元”。


中国科举史上,只有14人曾三元及第,他们是:

唐朝:崔元翰、张又新;

辽朝:王棠;

宋朝: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岩叟(明经科)、冯京;

金朝:孟宗献(孟四元);

元朝:王宗哲;

明朝:黄观[1]、商辂;

清朝:钱棨、陈继昌。



崔元翰(729年-795年),名鹏,字以行。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早年为杨炎所引荐,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他是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位三元及第。[1]举宏词,历官礼部员外、知制诰。终官比部郎中。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


陈继昌(1791年-1849年),本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15
分三级殿试、会试、乡试。

殿试 分为三甲,一甲即前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二甲中榜者称进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会试 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
乡试 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5-13
三级是状元,探花和秀才
第3个回答  2018-07-09
1状元
2榜眼
3探花
4进士
5举人
6秀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