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

如题所述

1、 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 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事事做不深透。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在于我们对电子政务项目缺少恰当的定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具体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 电子政务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地推进。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相反,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将会非常危险。 2、 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 一方面,国家通过出台宏观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来规范和统一现有的标准。但由于我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差别较大,在国家标准的宏观指导下,还应该制定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出力。在标准完善、改进和制定工作中,可以借鉴一些厂商开发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规范,使之成为部门和地方标准的一部分。 总之,标准要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电子政务建设要促进标准发展。 3、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数字鸿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7
今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决策者们对电子政务的下一步走向有些举棋不定。眼前已经堆了一堆原计划“十五”期间开工但因种种原因尚未能立项的项目建议书等待批复,眼下又要决定未来5年的行动计划,真是“前路不清,后有追兵”。 我们分析认为,我国的电子政务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仍然处于“混沌”状态,现今该开始沉淀了。有些问题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绊脚石”,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达成共识。 一、电子政务战略目标不明朗,重大项目的需求边界不清晰,建设内容追求“大而全”,且效益目标不明确。从围绕“12金”的各重大项目建议书总体情况来看,存在两种普遍现象,阻碍项目立项。一是项目建议书提出的应用需求普遍上“大而全”,需求边界不清晰,重点不突出。二是项目建议书提出的建设目标不明确,多数在描述社会效益,无法量化评估。第一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投资过大,使得有限的财力“没有用在刀刃上”;第二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模糊目标给“豆腐渣”工程带来可乘之机,无法有效对项目进行验收,投资“黑洞”风险大。 二、部门自成体系现象严重,跨部门应用系统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隔离成一个个独立的“烟囱”。这个问题是“十五”期间电子政务设计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很多“金字”工程未能通过立项审批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跨部门的重点业务系统被牵头部门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没有达成共识,自建、自用和自成体系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明显,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人为地割裂成了一个个“烟囱”,潜在的“信息孤岛”风险突出,政府协同能力受到极大牵制。 三、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重建设轻应用、重电子轻政务,仍然突出,电子政务投资存在很大风险。据我们统计,我国政府2004年电子政务投资额为412亿元,占全国所有行业IT投资的10%左右。我们预测,2005年我国政府IT投资将实现482亿元,2009年将达86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5.9%。对于如此大额投资,没有科学的绩效评估,叫人如何放心得下。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口”时期,除了正视和解决以上问题以外,我们认为还必须提醒:第一,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很多,但是政府财力有限,电子政务必须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热点问题开展,我国远没有进入全盘信息化的时期,一定不能照搬西方模式。第二,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政府职能、业务流程和产业结构中的变数太多,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考虑我国社会转型特点,电子政务设计和建设要结合这些不确定因素,绝不能从理论概念、理想模型出发。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24
1、 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 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事事做不深透。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在于我们对电子政务项目缺少恰当的定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具体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 电子政务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地推进。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相反,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将会非常危险。
2、 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 一方面,国家通过出台宏观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来规范和统一现有的标准。但由于我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差别较大,在国家标准的宏观指导下,还应该制定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出力。在标准完善、改进和制定工作中,可以借鉴一些厂商开发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规范,使之成为部门和地方标准的一部分。 总之,标准要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电子政务建设要促进标准发展。
3、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数字鸿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