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围城》这部书后,你们有什么好的看法?

感触,见解?

著名学者钱钟书的代表作,小说《围城》,是部学者小说,创作于1944—1946。�
作者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一位徒有虚名的留学生,在爱情、事业、家庭等方面的经历,以机智的幽默、渊博的学识、辛辣的嘲讽,对当时社会种种丑恶的事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读它时,不自不觉地被它的文字、情节所吸引,爱不释手,很想一口气把它读完,越读越觉得有趣。那幽默的语句,叫人忍俊不禁;那讽刺的语句,令人拍案叫绝;而那揭示人生哲理的语句又令人深思。心情也就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或喜或忧。�
小说中许多章节,单独地拆开读,没有任何的联系,可经过大师的一组织,自己的一品读,立刻就变得那么的精妙,那么的耐人寻味。如:“……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第一次读完它时,觉得很可笑,很幽默,可仔细读几遍,再想象一下,就有了另一番的滋味。作者把那吻诠释的那么得贴切,这使我不得不敬佩作者的学识渊博,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
第五章写的是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方鸿渐和他的旅伴们的所遇和所见。�
感情受挫折,事业没前途,和家人亲戚有矛盾,方鸿渐想到上海是待不下去了,却不知该怎么办?这时,作者已经为他铺好了路,水到渠成,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一道去三闾大学了。有人说,能经历长途旅行考验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因为旅途上有许多不定的因素,许多不可预知的事,彼此需要帮助,需要关心。度蜜月恐怕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吧!经过了旅途的一番洗涤,每个人都原形毕露了。李梅亭自私自利,好色,贪财,典型的小人。顾尔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没自尊,没人格的人。孙柔嘉刁滑、可爱,关键时还能起很大作用,谁也不得罪的人。赵辛楣老谋深算,嫉恶如仇,有主见,能主持大局,是位小领导者。方鸿渐就是赵辛楣认为的那种“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的人。自己没有多大能耐,不能为大家做贡献,但也不会连累大家。�
小说中写出了许多人生哲理,“说话坦白是一种美德。我们一天要想到许多人,但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过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瞥过,想到而已。”但最被人熟知的要数“围城”了。许多事就像个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我对“围城”有了另外的看法:想冲进去的人固然很多,有进取心,但他有没有想冲进去该怎么办?是继续冲进围城里的围城,还是闲逛一圈再逃出来呢?因此人要不断地制定和调整自己的目标,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攻破一个个围城,不然的话也只能在城墙的内外徘徊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4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锺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钱锺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锺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
第2个回答  2013-09-04
结了婚的想出来,没结婚的想进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