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中学生打工利弊谈》

如题所述

中学生打工是一个很时尚的话题,关于其利大还是弊大的讨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打工对中学生是有益的,我赞成中学生打工。
  社会是复杂残酷的,适者才能生存。每一位中学生将来都得溶入社会,而学校与社会是有差距的。要在社会中生存,并且是很好的生存下去,必须有一个适应。而简单的打工是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已经具备了的能力,又是一个很好的走进社会的途径,因此,中学生有能力也有必要适当地打一些工。
  中学生固然应当以学习为重,但社会又何尝不是一间教室?培根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在打工的过程中,中学生可以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与经验,至少可以得到一种体验。这样的学习,对于书本理论学习也是一种促进。
  打工的过程中,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要跟各色各样的人进行交往。在这些过程中,中学生不得不思考如何看待眼前的问题,怎样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不仅使中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加强实践能力,也会让中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会处世,同时提高了思维深度。
  在许多国家,中学生打工都被视作一种理所当然的活动。我经常可以在外国作家的一些作品中看到送报送奶的少年,他们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多少零用钱,却通过打工支付不少个人开支。我去年还看过一本叫《我家有个小鬼子》的书,是两位留学美国的中国人写自己在美国长大的孩子的故事的。书中讲到孩子“花钱靠自己”,看电影、买礼物送人、买书都是自己掏钱。钱从哪儿来呢?就是通过除草浇花、卖糖果、洗车等手段打工挣来的。
  我们经常听到中国的留学生到了国外,因为空有满腹理论知识而没有社会实践能力遭人鄙视的事件。这是与外国家庭从小让孩子打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可见,中学生打工是有益的。
  《中国青年报》也曾刊登过一则关于某些大学生缺乏实践、交往能力以致求职应聘时屡屡碰壁,最后唯有选择重新读技校,以求通过学一门技能寻找出路的新闻调查。设想这些大学生们如果在中学阶段便打一些工,恐怕就不会有上述的尴尬了。
  当然打工也不总是好事。从媒体的报道上看到,一是某些中学生的方向不对,打工就是为了赚钱;二是某些学生急功近利,搞坏了身体;三是某些学生在打工过程中上当受骗,跳入了“火坑”。相关的实例在各种媒体上比比皆是。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弊端就对打工一概否认。我认为,只要明确目的,充分准备,加强警惕,并注意工作的度,打工对中学生就大有裨益了。 在中国,中学生打工只是一种个别的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沿海地区的中学生受市场经济特别是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利用假期从传统的校园中走出来体验生活,锻炼自己;一是内陆地区特别是贫困家庭的中学生,为了能够继续上学只有在假期里打工来挣点学费。
对于中学生打工,人们历来就褒贬不一。许多人认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打工势必会影响学习,甚至会影响青春发育。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有着三内年打工经历的我,对中学生打工有着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作为一名中学生,当然要以学习为主但不能做一台学习的机器。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为了将来能会“打工,打好工”。而且打工也是一种学习。我们不能把成绩差或其他惨痛的事情归罪于打工。中学生打工,只要会合理安排,反而会促进学习,培养品质,锻炼意志……有益终身!所以,中学生打工是利大于弊的。
中学生打工,首先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它符合中国按劳分配的主体原则,有利于增强中学生对付出与收获的切身体会与理解。特别是那些家庭贫苦的中学生,正是打工为求学铺平了道路。千万出身贫困的莘莘学子不正是靠勤工俭学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走向建设祖国四化的岗位吗?其中成为栋梁之才、有功之士的也不在少数。
中学生打工,可以培养珍惜劳动成果、勤俭朴素的优良品质。当今中学生的铺张浪费现象已引起了有关专家人士的深切忧虑。试问中学生比吃讲穿大挥霍的原因是什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钱是父母挣的!只有自己付出了劳动、洒下了汗水,才会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生活的艰辛。有人说中学生打工容易受金钱的腐蚀。请问现在问金钱堕落的究竟是那些人?任何一个成功之士、伟人能登上人生的颠峰,无不有着这些优良的品质。纵观古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学生打工,有利于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人一声的挫折就犹如那校园小径的铺路石子一样多。一个在少年、青年没有经历挫折的人,就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人。哪怕一点点的打击,就可能击跨他的整个灵魂。而对于一个从小历经磨难,用幼嫩的双手去开拓人生之道的人,这又算得了什么?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早年有过打工经历的创业人士更具有坚韧的意志和挑战困难的勇气。
中学生打工,可以培养竞争意识,学会融入社会。现代社会处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甚至是勾心斗角。许多大学毕业生因无法适应社会竞争的压力,长期精神压抑,性情郁闷,给事业和前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的人放弃竞争,自暴自弃;有的人放弃生命,自己了解。而一个有着打工经历的人他实质上早已在竞争中去胜。他用双手争得了打工的机会,争得了生活的体验。在打工生活中,他已经学会了竞争,学会了生存。
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教育影响了人们的观念。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又冲击着这种观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了。那些高分低能的人才终要被时代所淘汰的。
中学生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把知识用于实践,在时间中培养品质,锻炼意志,在实践中学习本领,将有益于终身!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