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巧妙布局,让学生真实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如题所述

让学生真实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标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神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新课标下的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情境图,增加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这些内容多取材于生活,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对于其他的一些知识与技能,同样是作了精心地安排,使知识的发展循序渐进,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相适应。同时教材还增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性地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难看出教材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教学时,许多概念、法则、规律都让学生自主归纳或教师引导,再让学生形成概念。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应用知识,从而主动的掌握规律,在不断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一、 创设适当情景,让学生去感悟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从而领悟到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或激发学习的欲望。比如说利用游戏激趣感悟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游戏。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创设师生一起做摸乒乓球的游戏,不透明的袋中放2个乒乓球,摸到黄球就可以成为幸运之星。全班学生通过平时游戏用的 石头、剪刀、布的方式选出上台摸球的学生。像 石头、剪刀、布是学生常玩的游戏,通过这样方式选拔,学生轻松愉悦,参与激情与热情也高,同时从游戏中感受到有可能、不一定这种不确定现象发生,这对本节课的内容起到很好渗透作用,学生从游戏中无形已进行新知初步感悟。二、精心布局,巧妙设计问题教师上课时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力求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去提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要使问题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当然提问除了可以由教师给出以外,也可由学生自己提问。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一些提示。问题难易要适度,要有挑战性。太容易,脱口而出,无法吊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太难,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提问考虑难易适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问题会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得到发展。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应用。  上课听了或许你会忘了;你看了,或许可以记住;如果你做了,可能你就理解了。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必须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运用才能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尽可能把所有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第八单元的折线统计图后面的实践活动小管家时,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你们知道家里一周要花多少钱吗?有的学生说出了一周花了多少钱。问他怎么知道,他说是估计的,也有的说根本不知道。进而我就提出要想知道一周要花多少钱就必须进行调查记录,这周就请你们当一回小管家,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花销项目和金额,并坚持把一周开支都记录下来,填在课本的统计表内,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一周花了多少钱? 等一周后再要求: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能绘制出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吗?根据这一周的开支并估算本月的总开支,然后告诉爸爸妈妈。如果有好的建议还可以向爸爸妈妈提出。这样既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意识,在小学高年级有许多类似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应把握好这些教材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生经历将所学数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学教学中,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但知识经历过程的体现必须千方百计的融入生活情境,以生活实践为平台,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相链接,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姓名:王春发二0一二年十二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