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护弱势群体?

如题所述

立法者认为这一条款体现了“保护弱势群体”的精神。实际上,这一条款只能反映出立法者对怎样保护弱势群体并无正确的认识。而且,条款的内容违反了基本的法治原则。 弱势群体是应该得到保护和特殊照顾的,对此,公众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问题在于,应该怎样实施这种保护? 以交通问题来说,认为行人、非机动车相对于机动车属于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前者的自我防护能力差;完成同样的动作更为费力;更易受外界条件,如天气的影响,等等。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话,只要在这些方面做出相关的照顾性规定,就可以基本可以消除行人及非机动车的弱势状态了。比如,为行人及非机动车划出更多的专用通道;为行人及非机动车修建更宽的道路;同等条件下,要求机动车主动避让行人及非机动车;在某些条件下,优先放行行人及非机动车;适当延长人行横道的绿灯时间,等等。我相信,类似的措施是一定会得到绝大多数司机的拥护的。实际上,甚至其他一些更倾向行人、非机动车的规定也不难被社会认可。 关键之处在于,必须区分两种情况:一、通过某些有针对性的特殊规定改变行人、非机动车的弱势地位,实现交通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二、通过赋予行人、机动车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利来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 而交通新法的立法者显然混淆了这两种情况。 分析有关的条款就会发现,这些规定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只要发生事故,不管行人及非机动车实施了什么行为,司机都要承担责任。这种规定会产生什么?会产生不折不扣的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地位,产生可以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者!也就是说,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不仅仅满足于在法律上赋予弱势群体优先的地位,而干脆赋予弱势群体以不受法律约束的地位! 要知道,不受法律约束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者。难道保护弱势群体就是要把他们变为道路上压倒一切的强者吗? 制定法律本来是为了约束、调节人们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秩序和公正,可法律中却规定某些人可以不受其约束。这种违反基本法治原则的自相矛盾的法律难道不应该尽快改变吗? 另一方面,法律不是宣传口号,不是道德呼吁,而是人们必须在现实中遵守的规范。因此,可遵守性是对法律最起码的要求。换句话说,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工具,法律要想达到目的,必须使人们能够根据法律事先调整自己的行为。人们应该可以预先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怎样做属于违法,怎样做就不会违法。 假如交通法只是赋予行人及非机动车特殊的法律照顾,即使这些照顾很多,甚至有些过分,司机至少可以根据这些法律规定调节自己的行为,主动避免违法。可是,根据现行的交通法,司机并不知道怎样预先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司机想要不违法,想要不承担法律责任,想要做一个守法公民,这部法律告诉司机应该怎样做了吗?告诉司机哪些事是可以做的,那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吗?没有!司机只知道,根据这部法律,自己是否违法、是否要承担巨额赔偿,取决于别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运气。自己要为别人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样的规定公正吗?而且,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已把法律置于人们无法主动遵守的地位。不知这样的法律还有什么用? 即使是故意杀人这样严重的行为,如果责任完全在被杀一方,当事者也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被称为正当防卫。但司机在道路上驾车这样正常的行为,却随时要面对倾家荡产的危险,而且司机还不知道怎样预防。这样的法律规定距离法治原则实在是太远了。 从执法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条款也面临不小的问题。过去,绝大多数机动车都属于单位所有,单位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经济赔偿能力,类似的法律规定还有一定的实施基础。而现在,许多司机实际上也是普通的社会公众,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与行人及非机动车都属同一水平。在这种条件下,颁布这种显失公平的法律不仅是不应该的,而且也是不明智的。可以想象,这样的法律日后将给执法者——交通警察和法官们带来许多棘手的问题。最有可能的实际结果就是,出现许多变通的办法,事实上否定了这个条款。真正大行其道的是各种“潜规则”。而这样一来,法律的威信将受到极大的破坏。至于保护弱势群体,当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有哪些
二是加强媒体宣传。要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上开辟专栏,不仅要宣传拆迁工作的政策,还要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加以肯定和表扬;三是加强规划宣传。要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远景规划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向外宣传出去,向群众展示城市建设的美好前景,提高群众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参与度与支持度;四...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法律分析:弱势群体可以分为:妇女儿童,残疾人,劳动者(相对于企业)。 1、保护妇女儿童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保护残疾人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3、保护劳动者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法律分析:对于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可以细分为针对妇女儿童、残疾人和劳动者的保护措施。1. 妇女儿童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确保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并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方式
因此,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首先要做的必然是减少不应有的权利,实践过程中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样化的各个领域内开展平等化待遇。其次,宪法应准确确定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基础性要求,同时基本性法律要强调规划出弱势群体的整体范围、以及适合所有弱势群体的一般基础性制度条例。不过因为不相同的...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方式。
【答案】:答案: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可以采取以下基本方式:(1)要建立起一整套稳定、明确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平等的公民权利;(2)要建立和健全一个保护和保障既有权利的社会环境和法律机制;(3)增强弱势群体在法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4)完善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机制。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法律主观:一、民法典关于对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如何体现居住权写入民法典是保护弱势群体一个重要体现。增设专章规定居住权,以满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等。居住权写入民法典,让弱势群体居有定所、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居住权的确定和增设,可以让多余房产物尽其用,促进减少房屋空置率,促进房...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有什么措施
就目前而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如果没有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受害者首先是社会弱势群体。只有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才能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平等的机会。同时,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秩序,也意味着不允许以强凌弱现象的存在。(2)社会保障制度。弱势群体需要国家...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法律分析: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手段,通常与其面临的问题成因紧密相关。通常所说的弱势群体,主要指经济上贫困,面临基本生活资源短缺,收入偏低,生活水平较差的情况。同时,还包括精神层面的贫困,生活质量不高,精神发展不足。此外,这类群体在社会中通常面临较大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社会问题...

我国有哪些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律规定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确保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2.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此法律规定了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措施,包括教育、就业、康复、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保障。3.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法律分析: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是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有效途径,这有助于社会效率的最大化。虽然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保护需要消耗社会资源,包括立法、实施和执法成本,但这种保护措施是必要的。此外,由于弱势群体在经济上通常处于劣势,他们还应得到物质上的特殊关照。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