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华侨思乡的故事

如题所述

《枣核》一课是一篇老课文,萧乾先生通过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生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民族。全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讲读式,帮助学生从内容上理解主题,从形式上学习本文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的体会和理解似乎都是我精心设计好的,同学们得出和我一样的答案,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接受这一层面上。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标关于“一切以学生为本”这一课程改革核心精神之后,我理解了“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换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的发展。于是我开始尝试从一些老课文入手,摒弃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寻找新的切入点,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实施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激发兴趣
1、导入
当几颗普普通通的枣核被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萧乾先生千里迢迢从北京带到美国,交到一位同窗好友手里时,那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篇设疑,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课文的积极性

朗读课文

交流感受
2、出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注音、解释。
3、教师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1、学生轻声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正音解词。
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提示:可从不同角度谈,力求语言流畅)
生1 本文写的是一位美籍华侨托朋友从北京带几颗生枣核的故事,表现她的思乡情。
生2 这位美籍华侨身在美国,家庭美满、事业 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读通文字,初步感受文本。本文构思巧妙,情感深沉,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感受。学生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获得原始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一切都如意,但她却深深地思念家乡的枣树。“心里总像缺点什么”,表现了她浓烈的思乡之情。
生3 本文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开篇设置悬念,然后一步步解开悬念,最后点题。
(学生的回答,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阅读本文最真实的感受。) 这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探究”的起点。提出交流的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体验,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更好地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研读标题

关照全篇

4、出示思考题:
作者为什么以“枣核”为题?

5、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思考:
1)试为本文换一个标题,比较优劣
2)划出有关枣核的语句,明确枣核是贯穿全文线索
4、学生回答
生1 以“枣核”为题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那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另一层就是指那枣核里寄托了那位美籍华侨深深的思乡之情。
生2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所以以“枣核”为题。
通过一个思考题,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统摄全篇,加大思考的力度,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结构、情感,追求学生理解和表达上思维的周密性。

3)如何用“枣核”设置悬念

4)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体会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
生3 本文用“枣核” 设置悬念,解开悬念,所以以“枣核”为题。
(要求在刚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从内容、结构、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全面思考并用流畅的语言表述)
生4用“枣核” 为题含蓄而深刻,因为“枣核”是贯穿全文线索,“枣核” 是设置悬念的关键,“枣核”虽小,却表达出一个深刻的主题——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体现出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
本文理解起来程度不大,初读全文,学生容易产生“好理解”、“全懂了”之类的错觉。教学中努力做到浅文深教,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提出富于启发性、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问题展开讨论。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6、在深入探究“枣核”一词在文中的作用之后,再读课文,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再探寻、品析课文中能够传递出浓浓的思乡、爱国情感的段落。在这些语段中探究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5、学生默读课文,作圈点批注
6、同位之间可互相讨论,辨析、理解词义
明确:
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
7、引导步骤:
(1)找出语段细读
(2)在几个语段中探究语言的表达效果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指导

8、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二,讨论“就”字在这四句话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
托: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
不好意思:说明她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劈头:表明她早就有思想准备,目的是让我大吃一惊,从而受到她思乡之情的感染。
…… 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回顾内容

总结全文 9、请几位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10、教师总结(加深对情感的体会和理解)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
8、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
生1通过分析以“枣核”为题的好处,体会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领悟本文巧设悬念的独特构思;理解海外华侨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生2 我还认识到思考问题要全面,回答问题语言要流畅。

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生3 学会要品析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从而体会语言的美,领悟主题的美。

课外拓展

渲染情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06
枣核》一课是一篇老课文,萧乾先生通过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生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民族。全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讲读式,帮助学生从内容上理解主题,从形式上学习本文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的体会和理解似乎都是我精心设计好的,同学们得出和我一样的答案,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接受这一层面上。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标关于“一切以学生为本”这一课程改革核心精神之后,我理解了“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换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的发展。于是我开始尝试从一些老课文入手,摒弃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寻找新的切入点,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曾昭祥华侨
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推进,曾昭祥的思乡之情日益浓厚,他积极投身家乡的公益事业,深受乡亲们的敬爱。1993年,他与夫人刑中穗女士慷慨捐资港币六十万,为他们的母校梅城中学建造了一座“琼峰电教大楼”。十年后,他们再次捐出十万用于大楼的修缮,旨在提升学校的科技教学设施,为培养新一代人才提供现代化...

思念家乡的故事 名人思乡的小故事
崔颢黄昏登上黄鹤楼,由孤独产生浓烈思乡情,作出千古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旅美画家杨令弗87岁时写下两封信,要章行严先生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转交我国领导人,要求将骨灰故乡太湖,并将保存的文物字画悉数送回组国以报祖国哺育之恩。2、陈嘉庚的故事:爱国华侨陈嘉庚 1874年10月21...

海外游子思乡的故事
逢年过节,回家探亲的华侨数以百计,但绝大多数华侨未能回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年关,留家的亲属往往都是买些土特产寄给他们。七都镇邮政所所长周小光告诉记者,这几天,邮政所每天能接到四五十个包裹邮单。七都老涂村村民瞿绍璋三个子女都旅居国外,老瞿已经有六年没见着他们了。尽管离过年还有...

关于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的段落,约200字左右,各位网友帮帮me,thank_百度知...
《十五的月亮》《故乡的云》《弯弯的月亮》……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老歌3日晚回荡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的夜空,撩拨着400多名华侨华人的思乡心弦。当12岁的小姑娘王琳将众多咏月追思的唐诗宋词“串烧”成借古喻今的《中秋节感悟》时,人们不禁陷入沉思。“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轮船、汽车、火车、电话、手机...

美籍华人翁万戈:将183件国宝免费赠给美国,给祖国却要450万美元_百度知 ...
这一次的接触,让翁万戈被勾起了思乡之情,之后他每年都要回国一次。 每一次,翁万戈都会去往不同的省份和城市,似乎是要把自己过去几十年,没看到的故国,全部重新看一遍,好弥补自己的遗憾。 在游览期间,很少有人能发现,翁万戈的华侨身份。 因为翁万戈虽然年过半百,离开中国几十年,但他的中国话却一点都不生疏,而且从...

谁有关于华侨思乡的故事
★异域思乡情浓 思乡是每个留学生最难过的一关,我也不例外。刚来蒙特利尔那阵儿,在学校忙碌了一天之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在北京的家人打电话。即便电话卡已经堆积成了“小山”,思乡之情仍丝毫不减。对家人的思念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纠缠着我,忙起来的时候可能还好一点儿,...

要思乡的故事,是可以演得,记住呦,是童话故事更好!
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文章通过阐述老人对一幅墨梅的珍爱透析出梅花那坚贞不屈的气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海外赤子思乡曲创作背景
电影《海外赤子》插曲《思乡曲》背景故事 女青年黄思华报考部队文工团,虽然她的歌喉清脆婉转,但因她是华侨女儿,录取工作受到了阻力。文工团团长司马威执行党的华侨政策,派政审干部韩山到星星湖华侨农场了解黄思华的家庭情况。思华的父亲黄德琛生于南洋,父母早亡,孤身漂泊海外。思华也因此不能参加部队...

关于梅花魂外主父的思乡作文
《梅花魂》这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文中的外祖父把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与挚爱寄托在爱梅花上。在他眼里梅花有着坚强不屈的灵魂,他把这种灵魂视为中国的民族魂,并以此鞭策自己,不忘自己是个中...

梅花魂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文章通过阐述老人对一幅墨梅的珍爱,透析出梅花那坚贞不屈的气节。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