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就失原则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导而佛牵”,教师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又不给现成的答案。《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懂得教学的教师。
7、藏息相辅原则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教学方法
《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
1、讲解法 它提出:“约而达”(语言简约意思通达),“微而藏”(义理微妙而说的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
2、问答法 教师的提问应先简易,后难坚,要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着其所问,有针对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
3、练习法 如学诗须多读吟唱,学乐则须多操琴拨弦,学礼则多按规矩去做。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拓展资料:
一,《学记》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二、内容简介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师的思想。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学记
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3、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施之谓孙(逊)”,教学必须遵守一定的顺序。顺序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逊)”,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遢等”。
4、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就失原则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里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亦”。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为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导而佛牵”,教师引导,但又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又不给现成的答案。《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懂得教学的教师。
7、藏息相辅原则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教学方法
《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
1、讲解法 它提出:“约而达”(语言简约意思通达),“微而藏”(义理微妙而说的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
2、问答法 教师的提问应先简易,后难坚,要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着其所问,有针对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
3、练习法 如学诗须多读吟唱,学乐则须多操琴拨弦,学礼则多按规矩去做。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拓展内容:
对教师的要求:
《学记》十分尊师。在学记中说:“三王四代唯其师。”为什么夏商周都要重视择师呢?首先,社会上每个人,从君到民都是教师教出来的,尤其是以教育为治术就离不开好的老师。所以要能够“师严”---尊师,“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敬学”。社会要尊师,君主应当带头。当人成为教师时,君主不就不能以臣下之礼待之。其次,《学记》以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把为师,为长,为君看作一个逻辑过程,使为师实际上成为为君的一种素质,一项使命,就使尊师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而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取得了一致。
教师的作用既然如此重要,《学记》也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上述种种教学原则与方法,此外,它还概括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即“教学相长”。它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说命》说:”学学半。“但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有人望文生义,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就将其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教学相长“有本义与引申意义之分,但无论如何”教学相长”的概括毕竟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学记》认为是否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认为一个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学生就会“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可归纳为:
(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这条原则强调防患于未然,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或品德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应有预见性,预先防范。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时”含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的意思。
(3)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记》中表述为“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节”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安排要符合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
拓展资料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学记中提出哪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受困难。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
《学记》中提出哪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
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如下:1、教学相长。《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2、尊师重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二者相辅...
《学记》提出了什么教学原则与方法?
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是什么?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包括:1. 教学相长原则:《学记》提出“学学半”,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这种双向的学习过程促进了教师的不断进步。2. 预防性原则:该原则旨在教育过程中预防学生形成不良习惯或道德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发展。3. 及时施教原则:《学记》强调要抓住最佳教学时机,...
简述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
【答案】: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二、预防性原则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观摩性原则 六、启发性原则 七、长善救失原则 八、藏息相辅原则
简要概括《学记》的主要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认为是否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认为一个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学生就会“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可归纳为:(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这条原则强调防患于...
小学教师资格证《学记》中常考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教学相长原则,认为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强调通过学习发现不足,通过教学解决困惑,实现自我提升。课内外相结合原则,认为教学应不仅局限于课堂,课外活动和学习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性原则,认为在学生形成不良习惯前即进行干预和指导,可有效避免问题的产生。学习观摩原则,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他人的长处...
《学记》体现的教学原则有( )。
【答案】:B、C、D 本题考查《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学记》中提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体现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