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呢?

如题所述

开国之君大多强悍无比、气场十足,很难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经历千难万险,开创了庞大的明帝国,并且得位最正,他驱逐了腐朽、污浊、暴虐的元王朝,为万民敬仰。

朱棣得位不正,但朱棣即位是通他自己的努力达成的,这和开国之君类似。况且朱棣在朱元璋的基础下,让明王朝变得更加强盛,永乐盛世就是证明。

正所谓中央集权才是君主的第一要务,只有牢牢地掌控权力,才能实施野心和抱负,才能保持长治久安。

朱元璋权力欲极强,他不仅废除了宰相,还杀掉了大量官员,为的就是让权力最大化。所以在朱元璋强大气场下,文臣是不敢造次的,而且朱元璋精力充沛,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文臣来分割他的权力。

朱元璋设置了大学士,也就是内阁的雏形,但这些大学士只是朱元璋的顾问,没有丝毫权力。朱棣即位后才设置了内阁,并令解缙担任了永年年间的第一位内阁首辅,此时朱棣还是牢牢掌握着绝对控制权,内阁作用很小。

朱棣经常御驾亲征,朝中需要有人帮助其行使部分权力,所以内阁的权力也在慢慢提升。伴随着皇帝更替,内阁权力变得越来越大,正德帝去世后,首辅杨廷和负责选择继任者,从而确定了嘉靖的皇位,万历年间,张居正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发布政令,皇帝对其言听计从。那么为何朱棣之后的皇帝们经常受到为官集团的制约?

一、开国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区别

打工相对容易,而创业非常难,开国之君就好比道路的修建者,而之后的皇帝们只需要按照前人的道路继续走,这相对会容易很多。朱允炆就是位守成之君,他没有经历过战火和厮杀,身上也缺乏气场和决断,威信较低,于是这就给了朱棣机会。

朱允炆盲目信任齐泰、黄子澄,不论是削藩还是出兵,齐泰、黄子澄的决策一错再错,而朱允炆却起不到一丝积极作用。削藩直接逼反了朱棣,给了朱棣靖难的理由,出征换成了李景隆,又给了朱棣取胜的机会,就好像朱允炆一直在给朱棣做嫁衣。

朱棣虽然并非开国功臣,但他却在之后的战火中磨练自身,成为当时最优秀将领。朱元璋布衣出身,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眼中不揉一点沙子,对战局判断极为准确。这些素质都是守成之君不具备的。

史料记载:

“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

朱棣攻下南京后,杀掉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株连家族,建文旧臣中,凡是反对朱棣的几乎都被杀了。如此情形哪里还有文官什么事,哪个还敢来挑战皇权,这不是找死。

朱棣以他的暴戾压服了所有人,而事实上,朱棣也姓朱,他本身也有继承权,恩威并施之下,天下也很快安定了下来。气场这东西很难讲清楚,但在朱棣、朱元璋上能明显地显露出来,其中的表现应该是强势、威慑、自信和果决。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也造就了不同的皇帝,这大致就是开国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区别所在。

二、土木之变

朱元璋在立国之初还是很重视武将的,开国封爵的大多数是武将,毕竟打仗是要靠武将的,况且在开国之初战争仍在继续,只有安定的时候才需要大量文臣。

朱元璋设置了五军都督府,是最高军事机构,调兵遣将的命令都要从五军都督府发出,权力很大。正统十四年,瓦剌也先侵扰明朝边境,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率兵亲征。在王振的错误指挥下,明军在土木堡和敌人遭遇,明军伤亡惨重,朱祁镇本人也被也先俘虏。

“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

朱祁镇这次亲征带上了大量朝廷文武官员,倒霉的是这些官员也跟着军兵一起被敌人埋葬。这造成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官员断层,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这些高官被杀,朝廷只得启用大量文官。

造成的问题就是权力平衡被打破,于谦之所以能成为军队一号统领,一定程度是因为大量官员被杀。加之时局危机万分,于谦的权力也变得空前的大,所有兵力调动、物资配给全部由于谦一人做主。

在北京保卫战结束后,于谦的这些政策被保留了下来,比如京城的团营部队,于是乎文官的权力增大,武将被进一步削弱,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大多收回了兵部。土木之变虽然让明军损失了十万士兵,却给了文官们强大自身的机会。

三、皇帝的不作为和行政需要

朱元璋是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没日没夜地工作,也没有太多兴趣爱好,这在旁人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朱元璋却做到了。随着和平时间的增长,明朝的皇帝们也变得越来越懒,甚至出现了不上朝的现象,比如嘉靖和万历。

海瑞那篇举世闻名的《治安疏》就有“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等记载。可见嘉靖这皇帝做得不太称职,大兴土木花销无度,这些皇帝们难免会有,最令人诟病的便是二十年不上朝,并且长年修道炼丹,耽误了很多政务。

嘉靖帝和万历皇帝还是有所区别,嘉靖皇帝多少还会处理政务,而万历皇帝是常年不出宫门,除了特大事项其他一概不管。权力是个好东西,谁都想要,既然皇帝对权力有所放松,那么文官就会顺杆往上爬,严嵩、徐阶等权臣就是这样出现的。

不靠谱的皇帝很多,但朝廷也要继续运转,那么大家就选出个代理人,也相当于总经理,帮助皇帝来处理政务,伴随的皇帝们越来越懒,内阁的权力就越来越大,直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到达顶峰。

 如果明朝的皇帝人人都像朱元璋,那么是文官集团会被永远压制下去。但人和人不同,很多皇帝是来享受生活的,不喜欢恪尽职守,于是文官崛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来同皇权抗衡。

在明代中后期,皇帝已经不是主角,内阁才是舞台的一号人物,也正是他们的存在,大明王朝才变得光彩夺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
朱棣以他的暴戾压服了所有人,而事实上,朱棣也姓朱,他本身也有继承权,恩威并施之下,天下也很快安定了下来。气场这东西很难讲清楚,但在朱棣、朱元璋上能明显地显露出来,其中的表现应该是强势、威慑、自信和果决。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也造就了不同的皇帝,这大致就是开国之君和守成之君的...

朱元璋临终前连喊三声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在城外不进城?
其实也是朱元璋对自己的孩子下不去狠手,帝王之尊,一言九鼎。他说让谁来,谁敢不来。但朱棣有谱,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就算老爹不会拿自己怎样,这个朱允炆也是断断容不下自己的,毕竟凭什么就你被召见了?而且客观来讲朱棣的能力要比朱允炆强,也更加有资格做一国之君,看到朱元璋对朱棣如此重...

朱元璋临终前连喊三声朱棣来否,为何他在城外不进城?
更不用说在对元朝残余势力的作战当中,朱棣是功劳最大最多的,手里也掌握着不小的兵权,然而这样还是没有办法赢得自己父亲的信任,眼睁睁看着父亲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侄儿,朱棣不满意也在情理之中。为了让自己的宝贝孙子在自己死后顺利登基,朱元璋当时甚至发了一道圣旨,让自己的所有儿子都守在自己的封...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却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呢?
第一,有嫡立嫡,嫡长子是第一序位继承人;第二,无嫡立长,没有嫡子,庶子即位,年长者优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长子朱标即被立为太子,从此开始了他长大二十五年的太子生涯。按照封建传统,长子一脉才是继承家业的正统。因此虽然皇太子已经死在朱元璋的前面,他仍然把继承人定为皇太孙朱允炆而非其它...

诛十族全面评价
他是个十足的忠臣,彪炳千古的文人,在当时,他享誉天下,他的言论被抬得很高。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钱多了他的侄子的皇位,更是违背了他的父亲朱元璋的一片苦心,也对不起他已故的忠厚的兄长朱标。朱棣内心羞愧,他知道自己是乱臣贼子,所以需要一个一言九鼎的人为自己正名,他想让方孝孺为自己起草继位书,...

朱棣各方面的能力都比朱允文强,为什么朱元璋还是选择朱允文做继承...
其次,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驻守京畿重地,皇上说话那是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如果让朱棣继位,首先朱元璋的儿子们肯定会为了皇位而兄弟反目成仇,互相残杀,其次让朱棣继位岂不是违背了自己当初的意愿。四、朱标胜出的优势朱允文是朱标的儿子,是朱元璋的长孙,朱元璋长子朱标死得太早了,古代都立长子继承皇位...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 朱标的太子之位为何无人敢抢
其实不是朱棣没有野心,即使他有野心,只要有朱元璋在,他就没有可能上位,因为朱标在明太祖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撼动的。明太祖一共有26个儿子,朱标能够深受明太祖的喜爱,与马皇后有很大的关系。明太祖和马皇后是患难夫妻,因此在明太祖建立自己的王朝之后,君王的威严一言九鼎,朝堂之上无人敢顶撞...

历史上哪个朝代宫斗最厉害
。。至于明朝朱元璋、朱棣时期那是没得说锦衣卫横行天下,你私下结党立马别抓,所以朝政之争都被皇帝控制在手,但是到明朝中后期,由于一太监为首的东西两厂的设立使得宦官弄权竟然出现在了明朝这个皇权同样同样高度集中的时期,没办法,所以明末出现了清流一派(以东林党为最)和阉党。。。

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们,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呢?
因为朱允炆是他的嫡孙子,朱元璋也要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祖”,那为何清朝有3个“祖”?
在《孔子家语》当中,讲到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一般开国皇帝建立了政权,那么就说明他有功,所以能够称他为祖。比如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最先把开国皇帝称为祖,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因为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然后对于汉文化和汉民族的发展有非常大的贡献,所以把他称为汉高祖。我们经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