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哪有关于教师职责,德育这方面教育的议论文,

根据新课改,教师的职责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有关这方面的议论文
哪有可以下载整篇的议论文 字数1000字,或800
急需,多谢大家!

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几天我班有一个一中籍的同学突然患有神经衰落症,几天几夜不能睡觉,已请假三周了,现在福州某医院接受治疗。该生发病的直接导火线是有一天把自己多年的秘密告诉室友,结果自己心理压力不仅没有得到放松,反而压力更大了,觉得无脸见人,没有自尊,一下了被击垮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其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使我感到班主任的担子更加沉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指出:世界上随时都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未成年人的学生心理障碍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是轻度的心理失调,有些是某神经症,严重者走向自杀这条路。这无疑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自尊是人最起码的心理需求,也是积极工作、学习的前提。一个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丧失自尊的学生是难以唤起学生热情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进行。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代学生心理非常敏感,非常脆弱。老师应处处体现出对他们的爱,用爱心去赢得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巨大的内动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研究认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没有多大差别,他指出"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当学生学习遇到挫折而沮丧时,教师要多给以鼓励,挖掘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对他们提供积极进取和获得成功的动力。一个不理智的教师如过分地批评和训斥学生,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使错误更加严重。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充满自信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三岁还不会说话,小学时的功课不好,高中毕业时报考工科大学,因植物和法文不及格而名落孙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小学时,因成绩不好拿不到毕业证书;但他们没有失支信心。正是由于他们有远大志向和强烈的自信心,并为之奋斗,最终成为世界的著名的科学家。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的时期,由于思维的机械、简单、片面及知识的单薄,很容易因生活中的某些突发事件,人际交际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学习中的挫折等导致他们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不良反应说明了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不仅有害身体健康,而且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由此而产生的极端行为会给家庭带来不幸,将给社会造成危害。
报载:某市一女中学生因高考后没有信心,担心高考落榜无脸见人,在录取通知单下发的前一天服毒自杀。人生不可能万事如意,谁都会遭到不幸和挫折。作为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心理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通过历史与现实中功成名就者曾经历过的种种挫折甚至打击,让学生既看到困难和挫折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伤害,又看到它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社会竞争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坚强的意志、毅力是我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柯克斯曾对301位伟人进行研究,发现他们不仅智力高,在青少年时期所表现的性格就与众不同,更主要的是他们拥有坚强、自信、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他们的成功并不完全在于才华,很大程度在于毅力。中学生也应该凭借着意志和毅力进行艰苦的学习。因为学习的道路并不平坦,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因此,教师可以开设有关"意志--------毅力--------成长"的讲座和讨论会,并布置学生完成一定的量化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没有坚强的意志,不能克服困难;没有顽强的毅力,无法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意志、毅力的培养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使他们精力充沛、好动,但心理发展尚未达到能够调节其精力的程度。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较弱,个性也必然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出现偏激、任性、盲目自大等心理,如处理不好,则有可能导致不良品德行为的发生。因此,教师对有不良心理行为的学生,必须认真仔细地分析,了解其心理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学生,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甚至错误的想法。特别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发展改良的可能性和突破口,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强化自我监控、自律的道德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其成才的重要基础,我们要针对学生自身心理缺陷进行教育,做到"药到病除"。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