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易传的关系?老师布置的文章题目

老师布置的···求高手

通常所说的“周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狭义的“周易”就是专指易经。易经又包括辞、画两个主要部分,辞有卦名、卦辞、爻辞,画就是由六个不同的爻构成的六十四卦,此外还有爻题、爻序、卦序等内容。易传则有十篇,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序卦》,传统上也有把《易传》叫做《十翼》的。易经与易传的关系本来是清楚的,经是本体,传不过是儒家学者对经所作的解释,但是在传统上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经传不分,二是重传轻经,两种倾向都影响了对易经的深入研究,所以这里我们就探讨一下易经与易传的关系问题。

经传不分的现象相当普遍,在众多的周易版本当中,经与传就混杂在一起,如《文言》、《彖》、《象》,就是与卦辞、爻辞混在一起。其实,传说易经有三种:连山、归藏、周易,史称“上古三易”。《连山》是夏代的《易经》,以《艮》为首卦;《归藏》是商代的《易经》,以《坤》为首卦;《周易》是周代的《易经》,以《乾》为首卦。因此,《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两者之间是种属关系,不应混称,但因为连山、归藏失传,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也就是狭义的《周易》。《易传》则是在《周易》诞生几百年之后的人阐解《周易》的十篇文章,所以不能归入《周易》,更不能称为《易经》。

经传不分的现象不只是表现版本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内容上,许多人就是把易传当中的话当成了易经中的话,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易传》,有的人就以为出自《易经》。这种经传不分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易经》对后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如果是以《易经》为标准,那就必须承认,《易传》中的一些阐解文字不符合《周易》原意,如果是《易传》为标准,那么对《周易》的评价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重传轻经的现象也相当普遍,相当一些人认为,易经本是迷信的产物,卦辞与爻辞是卜筮的记录与汇集,本身没有什么逻辑可言,最多也就是包含着上古社会的一些史料,而易传是圣人所传,由于圣人们的解释与发挥,这才使周易这部古经经历了一个由具有占筮功能之书到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功能而居于儒家“五经之首”位置的历史过程。研究周易主要应当研究传,因为易传有着深刻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易传》共分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今天我们读《易经》,主要是借助《易传》来读的。因为《易经》的成书时间比较古老,根本不容易读懂。不仅今天的我们读不懂,就是古人也读不懂。所以,只能借助《易传》。如果说《易经》是教科书,那么,《易传》就是这本教材的辅导工具书。所以,《易传》的十篇又称之为“十翼”。“翼”就是“翅膀”的意思。没有《易传》提供的这十个“翅膀”,《易经》这只大鸟根本飞不起来。

《易经》不是什么迷信的产物,而是一部极其严谨的、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体系,它描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法则,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与认识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对象和方法而言,它无疑是一种哲学,只不过不同于现代的形式;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哲学,更可能是一种未来的哲学,一种不仅能够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而且能够综合科学和艺术、融会情感和理智、包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达真善美境界的更高级的哲学。《易传》是解经之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易传》,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解释《易经》,《易传》作为古代的重要哲学文献也是当之无愧的,但是,就其系统、完整与表现方式来说,《易传》同《易经》是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易传》中包含着许多对《易经》的错误解释,就像是给《易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垢,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得《易经》的光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难以显现。对于《易传》我们有两句话,一句是没有《易传》就不能解开易经之谜,甚至连易经本身也可能早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了;再一句就是如果不对《易传》传进行分析、批判,继续沿着其中的一些错误方向走下去,那也永远解不开易经之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1
1、易经在现代应该指易本经和易传两部分,大概汉时将两者编在一起,但后世争论不断,有认为不该放一起,有认为应该放一起,如果你是想彻底了解很久很久以前的易本经作者的思想那么就没办法了···即便是称为十翼的易传也不过是春秋又或战国时代的一些读易者的体会(未必全是孔子之作)
2、《易经》,一般指六十四卦经文,包括卦画、64卦卦辞与386爻爻辞(含乾坤用九、用六)。
3、《易传》,解释《易经》的,传说为孔子所作,共7种10篇,分别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