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环境监测系统怎么改

如题所述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个厘清身份的过程,也是一个厘清权力边界的过程。这种厘清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简单的裁员缩编,更不是名义上、形式上的摘掉官衔品级,而是要倒逼事业单位改变生存方式,从完成上级要求转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机构也将面临着更为彻底的改革。如何适应新形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和管理,是每个环境监测部门必须作出的思考。
  目前各省的环境监测机构定性定位情况有所差异,部分地方监测站已经参公,山东、江苏等部分地方定为公益一类,重庆等部分地方定为公益二类,部分地方还在观望。当然,作为公益性单位是不宜转制为企业的,因为工作范围涉及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比如,污染源的监督与环境质量的发布,如果市场化的话可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作假,出现拿人钱财替人说话的现象。
  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环境监测站属于兼具公益性一类和二类事业单位属性的机构。笔者觉得,监测站的职能应该是主要偏向公益一类。这样职工队伍比较稳定,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更有保障,对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的支撑作用更加有力。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和体制原因,事业单位概念异常庞杂,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管理框架还没有彻底打破。如果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按原有的模式运行下去,监测任务繁重,单位没有财权聘用人员,也不能有效调动在职职工的积极性。单位活力不足,工作任务积压,平均主义大锅饭,人浮于事、效能低下、公益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其结果是既满足不了大众和社会需求,也无法迎接市场挑战。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各级环境监测站若按二类公益事业单位来定性改革也未尝不是好事。这种分类定性允许各级环境监测站可以有一些收费项目。比如环评现状监测、竣工验收监测等,既可以服务公益事业,又能为社会提供少量检测服务。如果监测站参与市场竞争,那么分析监测站目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下一步必须要思考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综合素质、推进内部机制改革、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等一系列实现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目前的业务工作应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事纯检测技术的,应该走检测市场化,提供为环境检测服务的产品数据;另一方面是环保监测的管理和承担公益类检测服务需求。对第一方面数据的合法合理性进行审核、检测资质进行认证,保证市场需求数据可靠性、可行性、合理性,遇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承担参谋决策检测,在发生产品争议时进行仲裁,对社会的公共检测需求提供服务。
  当前,全国各地实行环境监测社会化,这将对即将出台的环境监测条例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环境监测可以也开始尝试开展第三方检测,也许若干年之后,政府监测站的公益职能和政府行为监测将会以一个合适的方式被企业监测取代,前提是环境监测市场充分成熟、监测公司信誉至上。
  总之,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必要且势在必行。改革也不一定非要界定归属和身份,除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出路还需要机制创新。未来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将为公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单纯地减少数量和人员,经过剥离、重塑后的事业单位,在未来发展中质量将提升,数量也会调整和增加,“一切服从于人民群众对于公益服务的需要”。
参考: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环境监测机构定性的若干思考
http://www.xzbu.com/1/view-6220209.htm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1
目前没说法
但是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对环境监测站收取经营税了,有可能推向企业。
我觉得最后有可能效仿环评,环保部环评司管理各地的环评机构
监测司则管理取得资质的监测机构
至于政府的常规监测,按招投标的方式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