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2-10

孤独症与自闭症的区别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闭症与孤独症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一种病的两种叫法。事实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自闭症与孤独症有着本质的不同,只有认清它们的区别,才可以对来访者“对症下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首先,孤独症是一种先天疾病,被更多地用来特指发生在婴幼儿期的“自闭”,是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

其次,相对于孤独症,自闭症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形成的,因此在治疗上相对于孤独症,可以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与症结,更适合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德福心理相信,通过心理干预,即主要运用认知心理治疗,使来访者逐步认清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转变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引领他们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以开放的心态和行动去接纳自己以及生活的环境,并最终治愈自闭症,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人。

再次,相对于发生于青少年时期的自闭症,自闭倾向也可能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如患者表现出的退缩、回避的心理机制和消极的认知偏差等。当然,这里只是借助“自闭”这个词来反映成年患者的一些类似自闭的症状。而他们实际的心理障碍,则应根据不同的表现,用抑郁、社交恐惧、焦虑等定性为宜。

由于孤独症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孤独症的治疗目前仍属世界难题,国内目前多采用中西药物治疗以及行为训练。

第2个回答  2020-01-19

孤独症与孤独症乃是一回事。

从字面上看,许多 人会认为孤独症是一种把自个儿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的心理疾病,其实孤独症是一种先天的脑部功效发育性障碍,与生活方式环境、父母教育没有任何关系的。

孤独症的专业化名称为孤独症谱系性障碍(ASD,自闭症和孤独症是英文Autism的两个译名),“孤独症”重要被国内的医学以及特殊教育界所 ;“自闭症”则重要被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日本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使用较多 。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性障碍、沟通交流性障碍和反复限制的兴趣行为为重要特征。孤独症病发期于3岁之前,3岁以后表现强烈,绝大多数小朋友必须长期的康复护理和特殊教育支撑。

第3个回答  2019-12-23
“孤独症”和“自闭症”这两个词也是日常生活中被大家所熟知的称谓。“孤独症”,“自闭症”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区别呢?
答案是有区别的。
不过主要语言字面上,在症状指代方面二者通用。无论是“孤独症”或者“自闭症”,都译自英文“Autism”一词。
一般来说,在中国大陆的医疗或教育领域称“孤独症”较多。而在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或其他使用汉语的海外地区则习惯译成“自闭症”。
但是,“自闭”或“孤独”两种称谓都不能够全面地表述孤独症人士的全部特征。孤独症最完整的表述方式应该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根据2013年5月18日美国精神病协会发布的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人士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障碍,其中有的人还伴随着兴趣局限和重复刻板行为。
第4个回答  2019-10-16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我们平常听到最多的是自闭症这个词,所以自闭症和孤独症其实是同一种疾病。

扩展阅读:

造成自闭症的因素有哪些?

一般来说,现代人认为造成自闭症的原因可能与一下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

部分儿童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变得明显,与该病有关的兄弟姐妹中有2-6%患此病,单卵双胞胎符合率高达36%。

二、家庭因素

父母都是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更聪明,但刻板而强迫对孩子冷漠而固执,缺乏家庭温暖。

三、环境因素

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在早期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教导社会行为。或者长期处于单调环境中的孩子会用重复的动作进行自我刺激,不会对外部环境有爱好。

四、脑器质性损伤

如出生伤、宫内窒息、感ran、中毒、15%-50%的儿童癫闲发作、脑电图异常、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改变。有些伴有神经症状和体征异常。先天性风疹病毒感ran和巨细胞病du感ran可能与自闭症的发病有关。

自闭症都有哪些表现?

自闭症最常见的表现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

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

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第二种:交流障碍

1.非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

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

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

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第三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自闭症孩子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

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第5个回答  2018-10-31

    孤独症和自闭症的意思是一样的,没有本质的区别。

    对自闭症儿童,我们最希望的是他们可以融入社会,并尽可能的独立生活。而最通用的训练方法也更注重培养他们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比如自理能力、沟通技能、算数和阅读的技能等等,缺少这些能力,他们就很难得以在社会上生活。现实些甚至残酷点儿说,当他们是儿童时,还会有父母亲人来照顾,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谁能一直担负这个重任呢?

    学习并掌握自理生存和步入社会的技能,社会才会了解他们的需要,包容他们的不同,同时也创造更适合这个群体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但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帮助自闭症群体走向社会,并不等于要求他们完全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也就是说不需要让他们变得“正常化”(病症所致,他们也无法“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