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哪几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新课程改革为代表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至今已十年有余,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如,课堂活跃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方法意识逐渐增强了,学生能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有明显提高了。然而,看见成绩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新课程改革十年来难以深入推进的现实。近期《中国青年报》就刊登了篇文章“教改为什么会农村包围城市”一文[1],文中认为教改在农村地区有不少成功案例,但与之对应的是,大城市学校和名牌学校确存在缺位现象。随即就有学者指出“新课改农村包围城市是个伪命题”,“课程改革自2001年实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城市学校和名校推行不下去,在农村学校同样推进困难,农村包围城市的说法并不成立。”[2]为什么新课改十年来“举步维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推行的不理想呢? ①
新课程改革从启动到推行试图用较为激进改革方式来推进改革,实践上都表现出“急于求成”倾向,缺乏对教育现实基础、条件与背景深入了解,低估了改革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然而,尽管激进改革方式对于当前新课改诸多问题具有一种根源性关系,然而真正应该为问题产生承担主要责任的,与其说是激进改革方式,不如说是支配或是选择这种改革方式背后的某些带有根本性的主导改革的改革观念。进一步剖析新课程改革遭遇困境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指导课改实践的观念原则中存在着一种“突变论”倾向。虽然实践中少有改革者声称带有“突变论”倾向,但这种倾向常如幽灵般渗透在改革进程中,体现在改革理念选择和具体改革实践之中,最终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展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1
多媒体教学追答

互动教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