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他有哪些烦恼呢

如题所述

1、生死的困惑
《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有一段维特与阿尔伯特激烈的争论。记于八月十二日(小说采用书信体),那天维特去向阿尔伯特告别,在房里维特看上了阿尔伯特的一把手枪,“把手枪借给我旅途中用用吧”——从这句话开始,两人的对话扯出很远,最终演变为一场争论,但是是友善的争论,是观点不同的两个年轻人在极力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最终只是在鸡同鸭讲。
  维特的脑袋里充满异想,十足感性,甚至带点儿偏激,他可以因为一时的怪念头,而做出不成体统的事来。譬如“动作夸张地举起手枪来,用枪口对准自己右眼上方的太阳穴”。“呸!”阿尔伯特看到这一幕气愤地喊出来,他当然看不得这类出格的举动,即便连拿此来开玩笑也决不允许。阿尔伯特就想是维特的反面,他“太四平八稳”,总是充满理智,保持着中庸。于是话题由“手枪”开到“自杀”。阿尔伯特不耐烦地说,“我真不能想象,一个人怎么会愚蠢到去自杀;单单这样想都令我反感。”他认为自杀是那种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无论如何都是罪过的一类行为,“因为自杀怎么也只能被看作软弱。与坚定地忍受充满痛苦的人生相比,死显然轻松得多喽。”。而维特呢,此时很激动,“你称自杀为软弱?...”“人生来都有其局限,他们能经受乐、苦、痛到一定的限度;一过这个限度,他们就完啦。这儿的问题不是刚强或者软弱;而他们能否忍受痛苦超过一定的限度。尽管可能有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痛苦之别,但是,正如我们不应该称一个患寒热病死去的人为胆小鬼一样,也很难称自杀者是懦夫。”这是多么有超越性的论断呀,它直接刺入了我们内心的生死困惑。
一方面是内心对生活下去感到无能为力,为死亡辩护,事实上也正是对生命意义的捍卫;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对与他人沟通表现出无能为力,为不被理解而苦恼不已,事实上也正是对无法捍卫而绝望。努力活着又无法活着,试图捍卫却又无法捍卫的矛盾把一切引向了死亡这一终结。终于,“维特对准右眼上方的额头开了一枪”,这个烦恼少年永远挣脱开了那蛛网般的生死困惑。
 

2、爱情的困惑
  
  
  人生充满了局限,而这种局限尤其剧烈地被人们在爱情的困惑中感知到。并不是只有歌德时代的人们才会如痴如醉地着迷于《维特》所散发出的浓郁且独特的感情,即便在今天,人们,绝不只是年轻人,在走入这个故事时也同样会感到心怦怦地剧烈震颤,感到莫名的狂喜与随之俱来的失落!因为每个人,古人,今人,年轻的人,年老的人...都曾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面对过爱的困惑,不论当下如何静如止水,都会在读到这样的文字时再也抑制不住满心的风涛,波澜大作!  
  维特和绿蒂的爱情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或者说从一开始就令我们强烈地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将两颗近在咫尺的心隔膜开了,无论如何就是找不到一个完满的基座来安置这份炽热的爱情。这个基座在歌德的时代难觅踪影,可在当今时代不也一样深深藏匿在遮蔽自由的“必然”的铁幕中吗!正因为无所不在的必然性的驱使,在特定的时代只能在特定的物质基础上搭建特定的制度体系——婚姻制度、伦理道德,与其他一切构筑物错综交织,排斥着那个时代不必要的自由!虽然身处幽暗的物质牢笼,可人类能在心灵中插上翅膀,早早就飞向高空,去承接更多自由的阳光!理想与现实的格格不入,注定令人痛苦,当这一切出现在渴求之爱与不能得到之爱的矛盾中时,维特式的悲剧就发生了。
  少年维特疯狂地爱上了已经与阿尔伯特订婚的绿蒂,来听听他对爱的体悟:“威廉啊你想想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可是一当放进亮光去,白壁上便会映出五彩缤纷的图象,尽管仅只是些俏纵即逝的影子;但只要我们能象孩子似地为这种奇妙的现象所迷醉,它也足以造就咱们的幸福呵。”维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我们容易发现维特是极度感性的人,热烈的爱情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他不像阿尔伯特,稳重而理性,可以恰到好处的兼顾爱情和事业。事实上,从维特的言语中,我们可以发觉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即认为世间外在的许多事情都是无意义的,“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爱情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个中心,所有的生活都围绕着它,生活的意义也由它造就。维特在五月二十二日的书信中说:“人生如梦,这是许多人早已有过的感受;而我呢,到哪里也会生此同感。我常常看见的的创造力和洞察力都受到局限;我常常看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些需要,而这些需要除去延长我们可怜的生存,本身又毫无任何目的;临了儿,我还发现,人从某些探索结果中得到的自慰,崐其实只是一川梦幻者的怠惰,正如一个囚居斗室的人,把四面墙壁统统画上五彩缤纷的形象与光辉灿烂的景物一般──这一切,威廉哟,都令我哑口无言我只好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发现一个世界!为此又更多地依靠预感与朦胧的渴望,而不依靠创造与活力。这一来,一切对于我的感官都是游移不定的;我也如在梦里似的,继续对着世界微笑。”他更多地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心中的意义就是世界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外部世界的形形色色这时反倒成了一些“游移不定”的外在官感,是不能凭此为寄托的。
  我注意到维特在论述自己的内心理想时,多次以小孩子为喻。维特说:“这个世界上离我的心最近的是孩子们。”,他进一步解释说:“每当我从旁观察他们,从细小的事情中发现他们有朝一日所需要的种种品行与才能的萌芽,从他们今日的固执任性中看出将来的坚毅与刚强,从今日的顽皮放肆中看出将来的幽默乐观以及轻松愉快地应付人世危难的本领,每当我发现这一切还丝毫未经败坏,完整无损,我便一次一次地,反反复复地,吟味人类的导师的这句金言:“可叹呀,你们不如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这些话丰富了维特的哲学,即返璞归真,复归自然,像孩子们似的简单生活,为心中纯净的感情生活,为爱生活,而不去发展那些复杂幽暗的社会体系!维特在另一封信中写到:“我认为,那些能象小孩儿似地懵懵懂懂过日子的人,他们是最幸福的。他们也跟小孩儿一样拖着自己的洋娃娃四处跑,把它们的衣服脱掉又穿上,穿上又脱掉,不然就乖乖儿围着妈妈藏甜点心的抽屉里转来转去;终于如愿以偿了,便满嘴满腮地大嚼起来,一边嚷嚷着:还要!还要!──这才是幸福的人罗。”维特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有一颗晶莹透亮的心!他鄙弃世间的追名逐利,转而把全部目光都投在心中的爱上。这爱就对他无比重要了,就甚至成为他的生命本身了。所以,在无法得到心中之爱时,维特会最终选择自杀。这种如孩子般简单纯粹的生活哲学很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我看来,维特与宝玉要表达的情感诉求是共通的!
  正是全身心投入的爱,作为生命全部意义的爱让维特完全沉陷,不可自拔,“大自然也找不到出路,人就唯有一死”,一语成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2
成长的烦恼,对社会黑暗面不适应的烦恼,……追问

我想要详细的,他对生活的烦恼的心理活动,对感情的烦恼有哪些心理活动,从而影射了他对社会的哪些不满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12
长大的烦恼。长大后就会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压力,从而带来更多的烦恼。
第3个回答  2012-05-12
明天都会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