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回答:
请问,你的论文是倾向于电厂的?还是发电机设计的?
据我所知,转子绕组通直流励磁电流,会产生所谓的“铜损耗”;转子铁心通过的磁通虽然是直流的,但分别与定子铁心存在相对移动,定子铁心将产生“铁损耗”;定子绕组感应交流电动势后若带上负载,定子绕组将有电流通过,定子绕组也将产生“铜损耗”;转子的转轴及转动部件还存在转动摩擦,并产生“摩擦损耗”。而这些才是热源。
也就是说,转子真正的发热是铜(导线),转子铁心没有铁损,从理论上也就不是发热源,它的温度是由转子导线传导出来。通常我们考虑转子的温度,基本上就是要监控转子铜线的温度,而转子铁心的温度相对于铜导线的温度要低得多。
所以通常转子励磁控制中就有电阻法监控转子铜线的温度。而铁心的位置不去监控。
埋热敏元件是否够稳定?这个问题在我们这里讨论过很久。从电厂来看,他们希望监控越多越好。从制造 厂家来看,他们希望越少越好。因为现在一般的汽轮发电机合同上的寿命都在20年到30年,但是热敏元件是否能稳定工作这么久?热敏的引线如果很多,发电机的结构紧凑,发热量高,布置线路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引线很细,容易老化断裂,而造成报警停机,损失也是很严重的。所以通常作为供求双方根据以往经验,以及制造工艺的稳定情况和发热源的理论基础,会选择在定子铁心的端部加热敏,定子铜线加热敏。转子电阻法测量转子铜线温度。
但是科技也在更新,如果不是预埋热敏元件,而是用光回馈的温度,我想这个方法也可能有新的突破。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经验,希望有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