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会计中的实际利率法

本人正在学中级财务会计。金融资产之类的部分里经常要用实际利率做一个摊销表的,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里举个例子吧。假如有一个分期销售的情况:用实际利率法分配融资收益。A公司年初把一个货物卖给B公司。货物现价16000,合同中约定B分五年还清货款,物品合同价20000,每年还4000. 求得实际利率为7.93%。按实际利率法算,则在第一年年末,A公司收到的利息A1=16000*7.93% 第一年支付的本金B1=4000-A1。第二年年末支付的利息A2=(16000-B1)*7.93%, 这次的4000里本金B2=4000-A2。以此类推。但为什么我觉得第一年支付的4000中利息A1=4000-4000\(1+7.93%), 第二年支付的4000中利息B2=4000-4000\(1+7.93%)^2. 哪位高手帮我这个菜鸟解释下 谢谢 T_T

实际利率法又称“实际利息法”,是指每期的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债券账面价值计算,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的差额,即为本期摊销的溢价或折价。
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 * 实际利率
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票面利率
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4、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基本特点
1、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2、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5
少年你很有想法,但并没有卵用。
我的理解是,你借到了价值16000,你要分五次还,每次4000,总共20000。
也就是未来的20000 等价于 现在的 16000。
会计分录:借:存货(XXX)16000 贷:长期应付款20000 再接上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4000
而你要做的,就是把这未实现的融资收益,给他实现掉,或者说把他消掉,放进大家熟悉的会计科目。
我的理解方法是:你借了16000元,按照实际的利率,这笔钱过了一年就变成了16000(1+0.0793)=17268.8,你还掉了4000,剩余了13268.8。就是说你占用了这些资金,这些资金当然会升值(利滚利懂不),你还掉了一部分,剩余的部分过了一年又会升值,直到第五年末,你手上第4年剩下的占用资金又一次升职了,正好加起来等于你要还的4000,好了你占用的资金等于你还的钱了。(建议你按照这个思路做一遍计算)
那你每年还的利息是多少呢,是4000吗,表面上是的,但会计上不这样认为,这4000既有本金(16000),又有利息(4000),你怎么区分,你只能想,我还的利息是我当年占用的资金16000,乘以实际利率0.0793。第2年的利息是剩余占用的资金16000(1+0.0793)-4000=13268.80,乘以实际利率0.0793。
账务处理是(第一年年末)
借:长期应付款4000 贷:银行存款4000
借:利息支出:1268.8 贷:未实现融资收益 1268.8
大概吧,其实我是个半吊子。话说回来,你这题什么时候发出来的,我怎么看不到提问时间,真是见了鬼了。
第2个回答  2013-11-22
摊销表中的本金其实你不用去关注。最好这样想:第一年 16000的现值,一年后的利息是16000*7.93%=1268.8,年末的本利和是16000+1268.8=17268.8,收到了4000,则剩余的债权是17368.8-4000=13268.8,应确认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就是1268.8;接下来第二年,第二年年初的债权余额是13268.8,到年末的利息是13268.8*7.93%=1052.22(第二年应确认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第二年的本利和是13268.8+1052.22=14321.02,年末收到4000,则剩余的应收款是10321.02,接下来类似。
在这类题目中常会提到“已收回的本金”,但这个概念不论是是对解题还是理解交易的本质都没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25
用实际利率法分配融资收益,就是把合同价格超过正常现货价格部分视同融资费用,也就是相当于B公司占用A公司资金的利息,第一年占用16000元,乘以实际利率7.93%,得出的是资金收益1268.80元,实际收到的金额4000和资金收益1268.80的差额,计入摊余成本(16000-(4000-1268.80)]=13268.80元,作为下年度计算收益的本金,依次类推。B公司占用A公司的资金是16000元,而不是当年应收的4000元,所以不能用利息A1=4000-4000\(1+7.93%)计算资金使用费用。
第4个回答  2018-03-31

实际利率法又称“实际利息法”,是指每期的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债券账面价值计算,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的差额,即为本期摊销的溢价或折价。

一、计算方法

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

计算方法如下: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 * 实际利率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票面利率

    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二、基本特点

    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