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作品有哪些?

如题所述

他早期的童话作品中,对真善美的表达尤为明显。在《小白船》中,他通过一对男孩女孩乘坐小白船的奇妙旅行描绘大自然的美好,以对话的方式描写孩子的童真;在《燕子》中,他借助青子、玉儿这两个孩子对受伤的燕子的照料,写出了儿童对动物的爱。在这些作品中,想象和夸张的成分不多,故事情节淡化,重点在于作家倾注于童话中的真挚情感,即对孩子纯真天性的赞美与歌颂。在他后期的创作中,现实因素明显增多。叶圣陶将情感更多地投入到了对于弱小群体的关心上,如《画眉》中对卖唱女孩寄予的同情,《跛乞丐》中对邮差成全他人幸福而自身受难的叹息,以及《稻草人》中对病小孩、鲤鱼等的同情与自身无能为力的悲切等等。通过童话人物的眼睛,叶圣陶表达着自己的人生情感。虽然在内容上,童话创作由前期的浪漫想象转向了后期的现实抒写,但叶圣陶小说中体现的情感始终是真挚的,是作家本人竭力表达的生命体验,也正是这一点始终吸引着读者的关注。通过情感来对儿童产生好的影响,无疑是他的目的所在。《稻草人》中的童话前后创作与发表时间的跨度不大,这是作品在语言上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之一。而另一方面,叶圣陶本人的经历与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潮也密切相关。在叶圣陶开始童话创作前的几年,白话文运动蓬勃开展,白话逐渐成为时代主潮。1920年1月,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这就使得白话正式取得了合法地位。此时,叶圣陶还在担任小学教师,这一举措对他有着直接影响。在1922年发表于《教育杂志》上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他提出了“小学国文教材宜纯用语体”的看法。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出发,叶圣陶在白话文的书面运用上提出了要求。学校与童话所面向的群体都是青少年儿童,这就使得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创作在对象的层面上得到统一,语言自然不例外。叶圣陶注意到了这一点。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叶圣陶在童话中所使用的文字无疑是经过审慎选择和安排的结果。在同一时间段创作的小说、散文中,我们还能够看到“离感固然不可堪,但也得善为排遣,不宜自损怀抱”(《醉后》)等文言式的话语,但在童话创作中,这些语句都已经完全摒弃。与《醉后》创作时间仅相隔五天的童话《眼泪》中,叶圣陶这样写道:“他想:‘许多人丢失的东西,现在让我给找着了。把这同情的眼泪送还给他们是我的责任。’”此外,在结尾处他还这样描绘到:“他大概就要来到读者跟前了,请你们做好准备,受领他的礼物吧。”不难看出,在童话中,叶圣陶流露出了一种与儿童对话的意愿,想要对儿童传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沟通则是以双方均能够理解的话语作为前提。因此,语言的调整是必要的。来源:青年文学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