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经之道,怎么“写”成一名优秀教师

如题所述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作者是:朱永新

  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国外有实验专门研究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作为教师来讲,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一个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否则会走弯路,会荒废时间和精力。
  教育和其他职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与内涵。教育家读懂这首诗的前提是什么?是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我要读懂它。如果没有解读这首诗的愿望与冲动,你永远也读不懂,也不会写出精彩的诗篇。马卡连柯曾经把他的著作称之为“教育诗篇”,我觉得很有道理。
  一个理性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写诗是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育家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冲动停止,教育就会终结。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一文中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精彩的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
  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二、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激情?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认识自己是自古以来人类对自己提出的一个很高深的命题。在“认识自我”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走进了一个误区。我们的媒体、老师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自己,于是,我们在评论、总结和交流的时候,总会自贬三分。当然,在交往中自贬一些未尝不可,但在内心深处绝对不能自贬。
  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过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他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标志。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
  日本学者板本保之介写过一本关于自己的书,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他在班上学习成绩很差,年级一共有五百人,他排在四百七十多位。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失望,而是不断地去挖掘他的“火花”。陪儿子下棋,旨在使他的思想敏捷;陪儿子上山狩猎,赞扬他的观察敏锐,不断强化他的自尊心,一旦树立自信,很多东西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校长应该保护教师的自信心,甚至带有骄傲性的自信。作为教师,也应珍视这种自信,不因一时挫折而丧失自信。只要一个人的自信心不被摧毁,他就一定能够成功。人来到这个世上,就应该有他的价值、他的舞台,就应该有他扮演的角色、达到的境界。只有我们常常没有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没有确立起人生的信念。有一本书叫做《五体不满足》,讲的是一个叫乙武洋匡的年轻的日本人,他一生下来就无手无脚,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凭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成为日本畅销书的作者。因此,我认为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要追求成功,一个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任何一个教师都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成功的道路。
  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檫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
  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学生,处在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时刻刻接受着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影响。教师影响施加得如何,取决于力的平衡。教师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的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一个会做工作的教师,会调动千军万马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有不少教师个人素质很好,但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不会有多大出息。合作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和教师的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教师和校长的合作,教师和社会的合作。
  对于合作与竞争,要确立“双赢”的观念。过去我们往往以为,在竞争中只有一个赢家,因此,合作有一定的困难,更多的是竞争。但事实上,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真正高明的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怎样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教师?我过去一直讲三要素: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
  第一是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换位,讲起来最容易,做起来最难。换位是一个心理学命题向哲学命题的挑战。哲学家告诉我们“这个存在”只能是“这个意识”;心理学家则说不能这样,“这个存在”要有“那个意识”。这就很难,稍不注意,就会导致本位主义和自我中心,变成一切从自我出发。我们知道生活中过多的本位、过多的自我中心必然会导致冲突。这些冲突可以通过换位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说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们的教师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不至于站在自修室的门前去抢时间,就会理解别人、同情别人。这样的教师就会被视为一个善解人意的教师。所谓“善解人意”,就是善于换位。换位并不是意味着他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而是同时也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并会在别人需要时,及时伸出友谊之手,而不是视别人的痛痒于不顾。
  第二是尊重。尊重是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它还是一个很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人的生存、心理等需要满足之后产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一旦挫伤一个人的自尊心,他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抗衡。士可杀,不可辱。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他人尤其是学生的人格。
  第三是互惠。我们的教师在与人交往当中应该学会给予。在共同的活动中,大家能分享到活动的成果,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回报。西方有一种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平衡,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心理评价。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付出,这就是所谓的成本。同时,每个人在交往过程中都能得到一些东西,这是属于利润。如果这种交往能够令自己有所收获,他就会继续这种交往;如果这种交往浪费很多时间、精力,不值得,他就会终止这种交往。但是有些人在看待教育过程中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的问题时,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所得,这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交往失衡。
  一个优秀的交往者,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能够讲一点儿奉献精神。我们提倡这样一种精神和境界,因为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境界的背后是你能得到回报。交往的过程实际是利益平衡的过程。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得失,表面看暂时得到一些,但实际上失去长远利益,其实是得不偿失。我觉得,如果一个教师真正做到以上三点,他一定会赢得教师群体的尊重,赢得校长的尊重,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家长的尊重。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我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学生离校时请我给他们留言,我写得最多的一句是:挖掘你生活中、你职业中的内在魅力。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东西是他的职业。你是厌倦它还是喜欢它,对整个心理的发展,对你的幸福感,成就感的获得,都是至关重要的。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也不会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我们过去经常说:“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和孩子打交道确实是一件非常烦心的事,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是我说,大烦恼才能有大乐趣,大问题才能有大成就。你仔细去挖掘教师这个职业,就会发现它实在是美。可以说世界上没有比教师职业更美的东西。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的乐趣,因为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他们当中可能会有今后的政治领袖,可能会有今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只要你精心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是会远远超过你的想象的。一份耕耘会给你多少倍的回报!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这还不值得去爱吗?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教师职业还有很多的美,比如说一年有几个月的假期,有这样一个时空里你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恩格斯曾经讲过,一个人最大的发展境界,是能够有最多的闲暇时间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为一个教师,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成功享受人生。在这方面 ,没有什么职业能够超过教师。只要你能够发现、挖掘教育职业中弥漫着的那种美,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美丽的花朵。是的,教师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样,你才会爱它,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还缺少一些民主,可是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谈不上社会的民主。民主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民主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教师与学生讲话、交流的方式,似乎是小事,但都体现着一种民主。中国的学生上课都是正襟危坐,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学生都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外国教育家看来,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一个问题怎么可以齐声回答?
  我们的不少老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掘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侩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我始终认为,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用爱造句》一文的作者曾深情地将教师描述为:
  我从古老的童谣中走来,韵味悠长的童谣里浸润着爱的音符;
  我从青春的脚步中走来,且行且吟的脚印里洒满了爱的阳光;
  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
  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筑巢的春燕。
  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挑教师、挑班级的时候都喜欢挑一个年级大一点儿的“富有经验”的教师。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这样,教育家不分年龄。近几年全国十大杰出教师候选人,绝大多数人是五六十年代生的,很多都是非常优秀同时又非常年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书,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尽管我们有时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毕竟大部分情况是有心栽花花自发,无心插柳柳无荫。这个基本规律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能把成功建立在不可捉摸的侥幸和偶然上。
  所以我说,如果你不信,你从今天开始写教育日记,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产生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五年以后将那些最精彩的东西选出来就是最精彩的书。那些闪烁“火花”的东西,对读者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便烟消云散了。做一个有心人,什么都能做学问。在有心的前提下,才能把各种碎片串成最美丽的服装。本来那碎片单独看好象没有什么价值,实际上那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如果你把它们加以组合,它们就会光彩夺目。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这样的教育科研应该鼓励。当然,这并不排斥我们的教师和专家们合作,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毕竟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大学老师的研究是不一样的。我非常赞赏教师记教育日记,将自己的体会记在本子上。或许这样的本子以后可以成为《中国教师日记丛书》中的精品。
  我们的教师还应该创造与众不同的品牌,打出自己的旗帜。实事求是讲,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包括评选出来的许多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都没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现在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时,往往是看他发表的论著是多少,而实际上很少探究他独特的一面。我认为只有真正建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风格即人”只有形成风格、体系,才能成为大家。

  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大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开始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在苏州,我们搞了一个名师名校长培训班,除了进行“与大师对话”等各种培训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读名著。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难成为教育家的。我正在选编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其中的教师系列既包括了海外最经典的最优秀的教育学科教材,又包括了国内外著名教育小学、教育散文、教育人物的精华,还有大量拓宽教师视野的人文、自然、社科类读物。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第一套系统的教师必读书,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
  不要把教育家看的多么的神秘,每个教师都可能在中国成为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甚至可以走出国门,享誉海外。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是否做一个有心人,是否执著,是否有恒心。当然,我们知道,教育家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工艺素养等。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的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值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做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
  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传统教育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编,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七、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的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经常埋怨社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们诅咒腐败,诅咒专制,诅咒独裁,诅咒关系,诅咒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所诅咒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塑造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育是病态社会的根源,所以教师不要逃避责任。
  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一个理想教师,他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的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果教师们整天关心的是名次,是分数,孩子们的心胸怎么能开阔?学校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而现在却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校的生活很无奈。因此,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我们理想的教师,应该这样去做。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说,校长的社会责任感、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园的民主方式、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认真关注窗外的世界。

  八、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教师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的在重点学校,有的在非重点学校;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农村。孩子也有不同的背景和基础。有的人经常会埋怨:怎么让我到这样一个蹩脚的学校工作?总希望给他换一个更好的环境。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想说,所有的环境都能够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也许你把这个学校领导好,让这些孩子的到最好的发展,这就是你的使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事实上,环境好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名气很响的重点学校,它的规范多,它的自由可能会少;而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人的创造性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我经常对我们的优秀校长说,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为不是你的教学水平特别高,而是你的学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学校、你的老师。说句老实话,把这些重点学校的孩子放在哪里,他们都会很好的发挥,因为在多年的教育中,他们已经养成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习惯。真正见功夫的是,你要把差的学生教育好,把差的学校管理好。所以我要求我们的优秀学校,必须帮助或合并一所薄弱的学校,否则看不出那些优秀学校的校长、教师有什么真功夫。有人说“像我这样的教师,只能到优秀的学校教优秀的学生。”不能说他的话一点儿道理也没有,但是我觉得,只会教好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只会教好学生的学校,也不一定是非常优秀的学校。
  当然,这不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而是我作为一个教育官员的价值观。我需要的是教育平等,我需要给每个孩子都创造教育平等的机会,所以我会花很大的精力,改造、扶持相对落后的学校。江苏为什么搞那么多重点学校,目的之一是通过强化重点达到消灭重点的目的,表面上强化了,实际上反而弱化。对于薄弱学校的发展,我觉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考虑。孩子们天生都是平等的,应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应该给家长选择的权利,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政府要做的事情不是禁止选择,而应该是尽自己最大努力,给每个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环境。
  我觉得,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非常重要。行百里者半九十,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人,走到最后的十里路就泄气了,就停下来了,而真正成功的人会坚持走完最后的十里路。这要靠毅力,靠恒心。有很多很多的人,是在成功的边缘退却而导致功亏一篑的。当然,我们也不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成为理想的教师,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人是有差异的,人的价值观也是有差异的。一些人希望轰轰烈烈,希望有声有色,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非常具有成就的教育家;也有些人就希望平平淡淡、安安静静。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教师一定要有我讲的这样一种理想和追求,但是我想,如果一个校园没有这样一个理想的教师,那就是一种悲哀,即是社会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应该鼓励我们的学校,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因为我们已经接近了成功的边缘,我们已经追求到了,就应该有结果。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一代教师的追求,两代教师的追求,全体教师的追求,会在校园里燃烧起理想的火花,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充满理想!我们的教师、校长,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2

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写”?

以写促研,研教并行,山重水复疑无路。

纵观全国上下一些叫得响的知名教师,他们的成长经历都少不了一个“写”字。

对比一下我们身边一些“准优秀”的教师,他们无不因为不会写、不爱写、不学写,最终出现了专业发展瓶颈。问题在哪里呢?

“拿得出教学成绩”的老师要写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会把教学质量放在重中之重,与年度考核挂钩,与评先表模挂钩。

因此,一部分教师,就“想尽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去探寻“考试秘笈”,去弄“分数法宝”。

于是,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要号召大家学习啊,这些优秀老师必须传授教学经验啊!所以,他们就不得不“写”了!如果没有“写”的能力,最多这位“优秀教师”,只能停止在学校层面,甚至说,他只能停留在“教书匠”层面。

我们身边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教学质量”年年获一等奖,评先表模权重40分年年拿满分,可就是难于与“优秀教师”结缘。

“当得好班主任”老师要写

班主任,是教育主管部门高度认可的岗位。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因为多方面因素,一些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一些教师不适合当班主任,一些教师当不好班主任,这就成全了一部分有管理能力的教师。

经过八年十年的磨砺,一部分班主任就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一块牌子。一谈到他或她,十里八里的乡亲都知道。他或她就成了一名“优秀班主任”。

同样的,成为优秀班主任后,你得介绍管理经验,你得分享教育智慧,你得启迪辐射更多的教育同仁啊!

所以,你得把你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写”出来。如果缺乏“写”的能力,最多您的“优秀班主任”也只能停留在镇级、县级层面,甚至说,只能停留在“孩子王”“管得住”层面。

全国优秀班主任中,会写的成了名教师、特级教师,开专栏、出专著,不会写的昙花一现,三五年后销声匿迹。

“讲得出优质课”的老师要写

一堂好课,是一个教师的“门面”之一,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虽然,一堂好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一堂优秀的公开课,依然有它最为基本的“模样”。

可以说,一名一线教师,一辈子,几十年,都在为这个“优质课”努力不止。有不少教师就是靠“一堂好课”走向了“优秀教师”的行列。从辖区内渐渐走出辖区外,从县级走向市级,从市级走向省级,乃至最终走向国家层面。

同样地,我们依然能发现,这位老师的课离不开“写”的功夫。——教学设计要“写”,说课要“写”,课后反思要“写”。

如果不能“写”,别人不知道教学理念如何之新,教学思路如何之巧,教学智慧如何之高——一句话,只会教不会写的教师,他的课最终没有人认识它的价值所在,最终不会传播很远很广很高。

最多,他就停留在地市级层面,甚至说,他就停留一个“教学能手”层面,达不到“专家型”和“卓越型”境界。

“写得出教育文章”老师要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对语言文字感兴趣的老师,就因为会写文章比谁都先“出名”,他们越写越感兴趣,越写水平越高。

一些有思想的教师,通过反思,发现了教育写作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他们积极主动去钻研教育写作,去尝试教育写作,从而在教、研、思、写、行方面,探寻到一条走向“优秀教师”甚至是“名教师”的成功之路。

回头来看,这些会“写”的“名教师”们的其他功夫,多数“名教师”属于当地或学校中 “既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的“多面手”。会写,促进会研;会研,促进会做,会写的教师最终把思想转换成了“教育生产力”。

一线教师如何提高“写”的水平?

树立信心,积极行动,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少一线教师一说起“写”就头疼。有人说,就是写不倒;有人说,就是学不会。其实,他们说的都不是这么一回事,甚至觉得在“自欺欺人”——“写不倒”,谁是一生下来就会写?“学不会”,能告诉我怎么学习写作的吗?自费订阅了一份教育杂志吗?完整的收集过学校订阅的教育杂志吗?

调查表明,一所60名教师的学校,每年报刊杂志费不下两万元。可遗憾的是,不少学校的报刊杂志一发下来就被成沓成沓地扔进了废纸楼里。

树立“我能写”信心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是的,写作并不完全是情商决定的,人人都能写,人人都能提高。

一个有心人,读书多了,他就会感悟“这就是我的课堂发生的故事!”,就会形成一种“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的自信,就会产生一种模仿写作的热情。趁热打铁,敲击键盘,敲着敲着,灵感就来了,洋洋洒洒文章初成。

投着投着,他就成功了。一个单位总有那么一些“另类”,他们做了“有心人”,阅读了这些文字后,他把这些好文章“剪”了下来,“下载”到自己的博客或者空间里。

他把自己的课堂变成了写作“试验田”,他们把那些一点一滴教育现场变成了他们键盘下的写作素材,写出了一篇篇教育论文、教育随笔、教育叙事。让更多人分享了他们的智慧,让更多人传播了他的教育思想。

他们也由此“优秀”“ 成名”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师专业获得了生态成长,他们的精神和灵魂找到了最好的家园。

要找到“我会写”的方法

树立了自信,自然就会寻找方法,探求“写”的诀窍。这里,我可以信心十足地鼓励各位朋友:写作很简单,只需要做到“1、2、3”就行。

“1”,就是一个字——悟。说的再多,读的最多,不如自己一悟。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一些类似的故事,可以多方面悟一悟。一悟教师的观察视角,二悟作者的教育困惑,三悟那时的教育机智,四悟事件前后的教育原则、规律和艺术,五悟文章的谋篇布局……一悟就通,一通百通。

“2”,就是两个面——“道”和“术”。所为道,就是道理、道法、观念、原则、规律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的东西。所为术,就是技术、手段、方法和技巧等程序性、操作性、实践性的东西。比如,文章的主题、理念、思想就是“道”,文章的题材选取、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就是“术”。写作时,“道”和“术”两方面,缺一不可。

“3”,就是三步棋——找、品、敲。第一步,找。订阅一套,或者在学校图书室、收发室里找寻一套完整的教育杂志,放在案头、床头或者沙发上。第二步,品。认真细致、从头到尾、从标题到正文、从段落到语句,研究性的品读一篇最喜欢的文章。第三步,仿。仿,就是模仿。悟出一个写的点子,及时动手记下自己那时那刻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敲”出文章中“似曾相识”的教育现场,模仿敲击键盘打出一篇亲手打造的原创文章。

三步棋走完,一篇文字就大功告成了。

更退一步讲,一线教师写教学反思,写教学设计,写说课稿应该是人人都会的。我们可以把任教的学科的每一册的每一个章节内容写出来,形成一个教学设计系列、教学案例系列、说课稿系列、教学反思系列、课件系列等等。这对于自己成长来说,都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儿。

一线教师如何开辟教育写作的“试验田”?

反思实践,读书助力,源头活水自然成。

课堂、教室乃至教育,都可以成为一线教师写作的素材。尤其是课堂,教室是我们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我们完完全全可以变为研学做的“试验田”,尝试对教育的研究、实践、反思、提升、写作、分享。

反思

反思什么?反思成功,反思灵感,反思艺术;反思失败,反思失误,反思不足,反思不当等等。

总体来说,小的方面:反思我们的课堂一点一滴发现和处理,反思我们每一个的教学环节预设与生成,反思我们的作业布置量与质的统一,反思我们的课改实践行动,反思我们的办学行为,反思我们的师生关系处理,等等;大的方面:反思我们的课程意识,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反思我们的教书育人职业道德,反思我们的教育良心,反思我们的教育良知等等。

总之,反思就是提出问题,自问自究,反思就是微课题,自行设计探究计划,实施实验计划,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举措,然后付诸行动。

实践

反思过后,初步找到问题原因,就会自觉付诸课改行动,这是难能可贵的。怕的是,明明是自己错了,还固执己见,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始终放不下来。

有的老师总是与学生发生冲突,别人为他们悲哀,他却无动于衷,自以为是,单纯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任性”、“现在的学生不好教”。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孩子们不喜欢我,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我是为孩子们好”是你的真心话吗?考虑过那是为孩子们好吗?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不一致的时候,你的教学行为是“围着部长转”,还是“围着家长转”,抑或只是“围着校长转”?你有没有底气大声说出来?有没有勇气坚持做下去?

《为学》有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教育写作,不就是这样吗?

转自《师道·人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