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部队的基层制度是怎么样的?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部队的基层制度是怎么样的?都知道秦朝就有什长、伍长之类的基层管理。我就想了解一下东汉末年是怎样的,还有那个军功制度又是怎样的,比如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小兵开始逐层做到领兵的大将,还有不在战时,什么级别的将领能带多少私兵等等。说得越详细越好

汉末曹魏军职制度的特点及探微 建安年间,曹魏的军职升迁制度如下: 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杂号都尉(骑都尉)-杂号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杂号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他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追问

那小兵又是怎么升伍长的,需要什么条件?

追答

1、曹魏军职比起同期的文职,地位往往要高,例如,许多人曾经以都尉、校尉而领太守(按照汉制,前者为比二千石,后者为二千石);随着州郡兵的重新设立,太守、刺史等地方文职常加军职以领州郡兵,但所加军职,一般须按军功来加。 2、曹魏的护军、领军、都护将军等军职,相当于杂号将军,带有很强的监军色彩,不少是以宗室、士人出任此职,其具体地位及军事指挥权随该人与曹操关系密切而定。 3、具体的升迁,不一定完全按照其中的等级按部就班,军功大可能跃迁。 4、文职与军职之间的界限不是很严格,两者有时会相互替换。 5、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官职,就是议郎一职,原本是六百石的文职官吏[4],但曹仁、曹纯都长期以此职率领骑兵部队。从职权和地位看,这是个与杂号将军地位相当的军职。其中的演变过程不详,让人颇有奇兀之感。 6、都尉、校尉、中郎将、将军诸职前面应该都加有名号,史书往往省略其名号,如典韦传未记其校尉名号,但在《三国志.三少帝纪》里面记载为“武猛校尉”。 7、曹魏最信任的还是本家人,而不是完全看他们的才能,幸好夏侯家、曹家出的人才确实不少,特别是夏侯渊、曹仁,但有些人升迁太快了,例如曹真、曹休,名实不符,君主专制制度的必然吧。 8、东汉军队的编制主要分为:部、曲、屯。部的主官为校尉,规模小则主官为军司马或别部司马,副手为假校尉、军假司马。曲的主官为军候,副手为军假候。屯的主官为屯长。而将军的亲兵由门候统领,估计为牙门将的滥觞[5]。最基层的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主官分别为伍长、什长,从秦到魏,这个应该没改变。什到屯之间应该为五十人队和百人队,具体名称不详。(据《尉缭子》,什以上或者设50人的率,或者是百人的卒,汉承秦制,估计编制改动不大,但名称会有异。) 建安年间,曹操对军队编制改动很大。部、曲、屯作为编制单位不见,而完整编制如何,资料缺乏。只知道基层主官分别为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6]。比较大的编制单位是军和营[7]。推测军的主官为将军,营的主管为中郎将、校尉、都尉。 8、蜀汉、东吴军职制度资料相对较少,但三国之间军职制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例如,牙门将在蜀汉地位较高,也比较常置,位在校尉与裨将军、县长与郡太守之间[8],魏、吴初期少见其职,且地位较低,后期则均升高,推测是受蜀汉制度的影响。[9]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部队的基层制度是怎么样的?
汉末曹魏军职制度的特点及探微 建安年间,曹魏的军职升迁制度如下: 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杂号都尉(骑都尉)-杂号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杂号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

三国时期的军队制度是怎样的
而且地方官员普遍招募士兵,到东汉未年军阀势力大量招募人员并编成私人军队成为自己的部曲、家兵,建立私人武装成为东汉未群雄争霸的根源之一.三国时期各国的军制都对汉代的军制有一定的继承。但因为各国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不同又各有特点.魏国:一、权力机关:三国是个战乱时期,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带表了一切,所以往往最高权力...

三国时期部队体制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一统天下而争战。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 1.军事领导体制: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

三国时期军队职位怎么排列
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情况相当混乱,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总的趋势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将领的随从亲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将领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最后部、曲联称,成为法律限定的一种贱民。而将军越封越滥,所领的“军”的员额不断缩小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主要文武官员及级别。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

详细说明下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行政区域划分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 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 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 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官制等级
东汉的中央政府,还是以三公九卿组织而成的。但在新皇帝即位之时,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光武躬政,以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御史台也合并在少府下面。侍中在西汉本是加官,到东汉设立侍中寺,献帝时给事黄门也并入侍中寺,成为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西汉时,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

三国军事制度:蜀汉,曹魏,东吴的兵制是怎么样的
蜀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上宗下贝)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刘璋时,三辅流人数万,收以为兵,号东州兵。”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有以下称号的基层军队:曲长,汉军本有部和曲的编制,蜀...

三国时期赋税与徭役介绍
三国时期的赋税与徭役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乱导致人口流动频繁,使得原有的户籍制度难以维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实施了屯田制和户调制,东吴则继承了汉制并有所创新,而蜀汉则维持了口赋和算赋。徭役方面,三国普遍实行了世兵制度,以确保兵源。曹操的赋税制度改革有两个重要突破...

请问三国时期(东汉)军队里的官衔有哪些?求高手解答,万分感激!
前后左右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但前将军比较特殊,在东汉末年为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四安将军(安东安西安南安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