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本生故事主要是讲什么的故事?

如题所述

佛家故事——贫人本生
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是一个贫穷得一无所有的人,跟随结伙贸易的商人一起去其他国家。这许多商人都有信仰佛教修善培福的志向,每到一处,都要布施穷乏,拔济众生的困难。一天,商船航行在海上,众商人对菩萨说:“我们都以慈悲之心行布施道,你准备拿什么东西来布施造福呢?”

菩萨答道:“人的身体不过是假借的身躯,最终总是要被抛弃的。我见到海中的鱼,大鱼吃小鱼,同类相残,时刻不安。我应当以自己的身体代替海中的小鱼挽救它们短暂的生命吧’说完立即跳人大海之中。海中大鱼吃饱了,使无数小鱼得到了活命。

菩萨捐弃了自己的身体,灵识又化为一条鱣鱼之王,身长约有一里光景。海边上有一个国家,正在遭受干旱灾害,庄稼都被枯死了。黎民百姓饥谨难忍,最后发生人吃人,相互吞吠的境地。大鱼见到这种悲惨的情景,痛苦地流泪想:“众生为了活命,昏迷到相互残杀吞食的地步,这是多么惨痛的灾难呀!我的身体有约一里长的肉,可以解决百姓半个多月的饥荒呀!”大鱼随即游到这个国家的海边,搁浅在海滩上。

全国百姓看到一条大鱼搁浅在海滩卜,举国上下都来割它身上的肉充饥,以求活命。鱼身上的肉却割了又长,长了又割,几个月下来,鱼还是活着,鱼肉生长不止。

天神见到很不忍心,因此下界到鱼旁说:“你这样忍受数月不断割肉的痛苦,怎么能忍受得了呢?为何不早些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就可以脱离割肉的创痛啦!”

大鱼说:“我自己如果断绝了生命,神识离开了,躯体就会腐烂,百姓以后饥饿了,还会相互吞吃。我不忍看到人吃人的惨剧,其心为此事感伤’

天神听鱼所言非常感动,尊敬地说:“菩萨胸中所怀大慈大悲之心,是难以起及的’天神们也为之感叹道:“你以后必定会成佛,普渡我等苦恼的众生。

国中有人用斧头砍下了鱼头,大鱼立刻就死了。灵识即投生王宫,成为这个国家的王太子。太子出生后就有圣人的智慧,具有四恩的大慈,泽及众生,犹如天地。谈到民众的穷困的情况,往往硬咽得说不出话来。

然而国内仍然干旱。太子每逢饭食时,都是清心严肃地默对着食品,然后叫人将饮食撤下去,拒绝人们再给他送献食物,并跪到地下叩头仟悔说:“百姓遭受痛苦,罪过是在我的身上。愿意丧失我的生命,求上苍惠赐雨水给百姓吧’

他天天这样哀求、哭诉,如同最最孝顺的儿子失去了圣贤的父亲那样。精诚之心远达十方世界,感动了十方佛土的五百圣贤来到这个国家。新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喜欢得忘记了自己,亲自叩头奉迎,请到正殿上款待。皇后、太子全部虔诚肃敬地站在边上侍候。国王以最美的饮食,最好的服装供养众圣贤,使他们都能满足所需,并五体投地跪下叩头,涕泣而说道:“我心地污秽,行为恶浊,不符合要尊敬佛法僧三宝和报“四恩”的教导,导致干旱害苦了全国百姓,应当惩罚我的罪过,把我流放到艰苦的地方。国内连年的枯旱,百姓深处在饥饿、困苦、怨恨、悲痛的情境之中,恳求各位圣人为我国百姓消除灾害,将罪报降到我个人身上。”

诸圣贤安慰道:“你是一位仁慈的君主,慈悲而又仁爱。功德已与帝释天相同了。十方诸佛都是知道的。今天授给你福报,希望你不要再悲戚了。你赶快下令,叫全国的百姓都去种稻谷吧’

国王遵照圣贤们的教导,立即下令全国百姓都去种稻谷。国内男女都积极参加,没有一家不听令的。由此因缘,稻谷都化成了瓜。管理农业的大臣向大王禀告了这件奇事。国王说:“等瓜熟了再说。”

成熟的“稻瓜”覆盖了全国土地。瓜中都包含着稻谷,每只瓜有数斜的稻谷,而且这些稻谷芳香,香味溢满全国。举国上下欢欣无比,大家都赞叹和歌颂国王的功德。四周其他原来不和睦的邻国,也都来进贡称臣了。许多黎民百姓都移居到这个国家。国界逐日扩大延长,许多小国率土来归。全国臣民都持戒归命三宝。后来,国王和臣民们寿终之后都往生天界生为天人了。

佛说:“当时那个贫困之人就是我的过去身,我累劫之中仁慈惠施拯救众生,今日终于成就佛道,号天中天,为三界中的大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13
佛教范畴的本生
在宗教范畴,本生即指三藏经典中的通俗读物,是普通信众的"佛经".

它不像律藏那样不厌其烦地陈述那些繁缛的戒条和清规.也不像其它经、论那样论述深奥的佛学哲理和教义(如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它仅以几百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反复说明轮回和业报的"规律",以劝导人们止恶扬善,广积福德.正是这一简明、朴实的佛教思想,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缁素信善,佛教和佛教文化正是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上得以延续和发展的.

此外,"本生"和其它巴利经典不同.在其它巴利经典中,只谈佛、辟支佛、罗汉、比丘和比丘尼,没有"菩萨"的位置.而本生的547个故事讲的都是菩萨,塑造的都是"光辉的菩萨形象",把“菩萨”抬举到甚高的地位.

在"大孔雀本生"(mahamora Jataka)中,连辟支佛都要向菩萨行礼致敬,这样的记载在巴利三藏其它经典中是十分少见的.在宣扬"菩萨济世"这一点上,南传佛本生与北传的大乘佛教取得了共识,表现了大体上的一致.所不同的是,南传本生中的菩萨都是些品德和智能较高的"普通人",而大乘中的许多菩萨已经神化.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我们也可以认为上座部佛典中的本生类是集成较晚的一个部类,因为它明显地受到了大乘"菩萨道"的影响.

斯里兰卡佛教学者西里西沃里(Sirisivali)长老在他所著的《佛教世界》(Bhodhalokaya)一书中曾经说过:"如果某一个国家或民族喜爱本生故事,那么这个国家或民族必然闪耀着大乘思想的光辉."

公元3世纪以后斯里兰卡盛行菩萨道,只有行菩萨道的王子,才具有继承王位的资格.传说桑加坡国王(Sirisamgabo,247—249)为避免王室内乱,生灵涂炭,曾把自己的头颅割下来献给政敌。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多处提到"大乘上座部"的问题,季羡林先生据此著文论述上座部佛教接受大乘思想的情况,巴利系佛典中的"佛本生"或许就是上座部接受大乘影响的一项实际例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