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的几道赏析题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学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5."只是朱颜改",哪些东西发生了改变?
6.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以比喻写愁的诗句还有很多,你能试举几例吗?
8.总结全诗,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发挥想象,试着翻译这首诗,尽量的把这首诗的感情表现出来.

1.应该是借指岁月的流逝吧 而且事物越是美好 越是使他想起从前和现在的反差
2.虞美人李煜中"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五代十国中的南唐李后主李煜对未亡国前那些骄奢淫欲生活的追忆以及对亡国沦为阶下囚对自己以前所做所为的悔恨
3.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5.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8.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昨是今非,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后精神世界的强烈反差,是词人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后世留下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由于亡国为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悲慨之情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
9.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ps:lz,偶快累死了。。希望其他亲不要抄袭哈。。来自文艺交流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31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追问

我是说上面那九个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