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如题所述

最近我利用闲暇时间听了我校几位老师的数学课,听后受益匪浅,颇受启发。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一 施爱予生 诱发兴趣
有位伟人曾说过“人有十指,各有长短;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优有劣。”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一定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一定要承认、允许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更要尊重差异,对不同差异的学生一视同仁,给以同等的爱。关老师在她的数学课上就做到了这一点。她把那慈母般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展现给每一个孩子,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带给他们的亲切与温暖。这样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是非常喜欢他们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看看这个问题谁来回答?”“谁最勇敢?”“谁自豪地举起了小手儿?”……目光中带有慈母般的期待,话语中潜藏着适时的鼓励。学生们各个积极动脑,跃跃欲试,自信地举起了小手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对于中低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形式,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感受生产、生活、科技中都离不开数学。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制造悬念,让学生有迫不及待获得新知的欲望。如关老师在教学“方位”这一知识时,她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假如有很多客人要来我们学校参观,谁愿意当小导游,介绍我们的学校呢?”同学们都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要去当导游。“那么你该怎样按方位来介绍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方位,板书“方位”这时学生积极性很高,急切地想要学会这方面的知识,随即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适时设疑,可使学生因疑生趣,产生好奇心理,激发求知欲望。如徐老师在讲“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找几名学生报出自己的学号,老师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其他学生可以笔算或用计算器验证。当老师准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时,学生们惊呆了:老师真厉害,太神了!此时老师看准时机,及时导入新课。这样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好奇,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三 小组学习 真实有效
小组学习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具体体现。小组学习,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意识。合理分组,小组人数不能过多,也不要太少,一般以4--5人为宜。一个组内应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负其责,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人人都有交流的机会。关老师在课上就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她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每四人一组,分成12组,选好组长,大部分知识都通过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完成。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增强了团队意识。
兴趣、信心动力所在。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真实有效的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分享: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7
无非是这么四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绳之以法。

如果四招都试过了,还是无动于衷。那就动员他转学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