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落实新课程标准

如题所述

研究性学习是在时代呼唤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超越,它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究。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去奔放、去创造。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一边出示中国地图一边问学生:“你们出去旅游过吗?都到过哪些地方?”

学生顿时有了精神,纷纷说:“青岛、南京、上海……”

“还想去哪儿旅游?”

“北京、西藏、香港……”

“你知道离那些地方有多远吗?”

……

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学习了比例尺的意义以后,再让学生拿出地图,测量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地间的图上距离,根据学到的知识算出实际距离,然后交流汇报。学生边测量边计算还兴奋的交流着,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大家算出了到南京--北京、南京—西藏、甚至是南京—巴黎的实际距离。

二、 加强实践,拓宽思维。

杨振宁博士曾经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的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动手实践拓宽思维。如教学“元、角、分”时,可以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安排一次实践活动——“买东西”,让部分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同学做顾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说说买和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接着,教师提问:用人民币买东西大家都会,你们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马上就可得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这样,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研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印象深,记得牢。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他们的智力活动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和体现,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 合作交流,体验成功。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

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一名小组负责人兼发言人、一名记录员、二名操作员)和具体实验内容(初步测出圆片A、B、C的周长和直径,并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把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在这样的实验操作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地进行。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之间互相鼓励、互相促进,能够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 留有空间,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多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自己去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解决;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更多的活动空间,更多的表现时机,更多的创造信心,更多的成功的体验。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探索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让研究性学习在新课标理念下呈现勃勃生机。

(2004年9月在高邮市第十一次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