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二战之后此舰种就销声匿迹了?

如题所述

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

战列舰 battle ship

战列舰又称主力舰,战斗舰,它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因而得名。是186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取代。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早期的战列舰也曾称作铁甲舰或装甲舰等。“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 战列舰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舰两个阶段。19世纪中期出现蒸汽战列舰。20世纪初,英国建造了无畏号战列舰;法、俄、德、意、日、美等国也纷纷仿效无畏号相继建造战列舰。

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火力最强的战船不进行接舷格斗,而是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与敌舰队平行行驶,利用本舰队一侧的舷炮对敌集中火力齐射,因而得名“战列舰”。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群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849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装有舷炮100蒸汽战列舰时代。但它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61年,英国第一艘铁壳装甲战列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到达20年后才逐渐消失。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舰的名称取代了战列舰。

1906年,英国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强的装甲舰“无畏”号下水了,并恢复了战列舰的名称。“无畏”号是根据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构想进行的设计,排水量17 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此后,各海军强国纷纷仿效“无畏”号建造造自己的战列舰。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无畏”舰就是战列舰的同义词,战列舰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强弱的标准。世界上最后一艘战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下水的。这期间,战列舰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径,装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后建造的上百艘战列舰中,无一不承袭了“无畏”号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建造了当时的王牌战列舰“俾斯麦”号和姊妹舰“堤比茨”号,它们曾被阿道夫·希特勒视为王牌,但两艘战舰服役不久就被击沉。

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水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最高航速为27节,舰上装有3联457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12门3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门双联装127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这标志着战列舰的没落,它在海战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估计今后也不会再有哪个国家建造战列舰了。

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1989年,美国对密苏里、威斯康星号等战列舰已相继完成改装工程,重新服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

战列舰发展简史

战列舰是19世纪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风帆时代
“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性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此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杀伤人员的霰弹以及破坏帆具的链弹。
★铁甲舰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 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前无畏型战列舰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钢质舰体的战列舰——“皇家君主”号(HMS Royal Sovereign),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
★无畏型战列舰
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排水量18110吨,最高航速达21节。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超级无畏舰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Dr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增大主机功率。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
★条约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
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
★超级战列舰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和一艘前卫号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法国、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战列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在大西洋战场,英国海军围绕德国的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其余的时间里,盟国的战列舰主要从事护航任务。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损失,其中打捞起来的6艘在本国修理后,担负起轰击岸上目标的任务。而新建造的高速战列舰则担任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舰队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任务。美国的战列舰队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夜战中,与日本战列舰队展开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炮战,击沉了日本海军山城号和扶桑号战列舰。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列舰曾经担任炮轰岸上目标的任务。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中,美国战列舰也曾经执行过类似的任务。此外,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国和英国的新式战列舰曾经炮轰过日本的釜石、日立等近海工业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了投降文件。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光荣生涯达到了顶峰,以及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将衣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又重新启用衣阿华级战列舰,加装导弹和直升机,但是使用了10多年后,又使其重新退役,并将“战列舰”这一级别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目前,世界各国只有美国的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两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三笠号前无畏型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4
战列舰也称主力舰、战斗舰,是一种装备强大火炮武器及装甲防护最强的大型水面战斗舰只。战列舰历史悠久、作战威力强大,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一直是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雄踞“海上霸主”的宝座。在风帆战船时代,一些海上强国曾依据当时战船威力的大小(排水量、火炮口径及数量),将战船分为六个等级,其中一至三级被称作战列舰。当时的战列舰排水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在三层或两层甲板上装备有火炮70~120门,是当时威力最大的舰种。

战列舰的名称起源于海战中的战列线战法。17世纪时,舷炮战术成为舰队在海战中的主要战法。18世纪以后,随着木质风帆战舰操纵性能的改善、战舰排水量的增大和大口径在战舰上的普遍配置,舷炮战战术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所谓战列线战术,即双方交战前,首先将各自的战舰排成一列纵队。然后双方舰队或同向并列而行,或异向交错而行,并在行进中以各自内向舷炮相互进行炮击。于是,用于战列线战术并拥有80门以上火炮的大型战舰,得名为战列舰。 历史上最著名的木质风帆战列舰当属英国的“胜利”号。“胜利”号舰长57米,排水量2162吨。在3层甲板上的两舷排列着102门加农炮,可发射5.4~14.4公斤的炮弹。这种炮炮身长、射程远,14.4公斤的弹丸在最远射程上可击穿5厘米厚的橡木板。另外,船上还有2门巨型“粉碎者”短炮,专门用于抵近敌舰时射击,威力巨大。“胜利”号舰载巨炮仅一次单舷齐射,便可发射出半吨重的炮弹。是当时的一级战列舰。到19世纪中期时,最大的风帆战列舰排水量已达4000吨,配置火炮多达130门。

随着蒸汽机逐步成为战舰的主要动力后,到19世纪70年代时,世界各海军强国的大型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已增至8000至9000吨。1892年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达到1.2万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350毫米,装甲厚度达到230~450毫米,航速为16~18节。此时战列舰又有了新标准,其中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成为各国公认的确认战列舰的四大要素。“大舰巨炮致胜论”已成为各国海军公认的准则。

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新老列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争霸世界的狂潮,海战也随之空前激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战列舰再显神威。

1906年10月,英国海军建造出世界海军装备发展史上著名的“无畏”号战列舰。该舰装有4台蒸汽轮机,排水量为2.18万吨。“无畏”号装甲厚度达279毫米,火炮也极具威力,仅 305毫米口径的巨型舰炮就有10门,此外还配置有5具水下鱼雷发射管。再加上其高达21节的航速,使得当时任何军舰都无法与之匹敌。

德国也不甘落后,迅速建造出4艘“无畏”级战列舰,排水量近1.9万吨,主炮口径为280毫米,最大航速19.5节,装甲厚度竟达300~400毫米。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两国海军已分别拥有68艘和40艘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德两国海军舰队在海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较量,其中尤以日德兰海战最为激烈。此时,两国海军所采用的仍是战列线战术,即以侧舷炮的火力猛烈轰击对方舰队。

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已投入海战并初显威力,但大战结束后,各国海军强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大舰巨炮致胜主义”的传统观念。因此当战争硝烟刚刚散去,获胜后的各列强随即便掀起了新一轮更加激烈的建造战列巨舰的军备竞赛。

然而,建造战列舰的开支实在是过于浩大了。为了削减本国军费并限制对方海军实力,美、英、日、法、意5大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定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著名的《华盛顿海军协定》。该条约规定了5国主力战舰的总吨位数:英、美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条约还对各类主力战舰作了专门限制:战列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不得装备口径超过406毫米的主炮;航空母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2.7万吨,不得装备口径超过203毫米的舰炮。

《华盛顿海军协定》的有关规定,显然将新崛起的日本帝国定位为二流海军强国。1934年,不甘心充当二流角色的日本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华盛顿海军协定》,并且开始秘密建造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其中“大和”号满载排水量竟达7.28万吨。舰舷部采用5层钢板保护,总厚度达410毫米,并以此创下了迄今为止世界战列舰装甲厚度的最高纪录。该舰甲板以上的上层建筑高达13层之多。其3座三联装的主炮口径为460毫米,每座炮塔重达2200吨,堪称世界之最。此外还有2座三联装155毫米火炮、12座双联装127毫米火炮、115门25毫米火炮(后又增至156门)。全舰仅装甲总重量就高达2.1万吨。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为了挤入列强行列重新瓜分世界,也秘密建造了远远超过3.5万吨的巨型战列舰。

然而,随着潜艇性能的改善和航空母舰的出现,体积巨大、行动笨拙的巨型战列舰不仅未能再显神威,反而成为了潜艇和舰载飞机攻击的最佳目标。巨型战列舰鼎盛时代也随之宣告结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就受到了英国海军重兵的围攻。“俾斯麦”号本是一艘排水量为4.17万吨的战列舰,舰舷和炮塔装甲厚达320~360毫米,并配备有8门口径为381毫米的主炮和数十门大口径的副炮,也堪称“海上巨无霸”。1941年5月26日,从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5架“旗鱼”式鱼雷攻击机攻击了“俾斯麦”号,其中两枚鱼雷击中了其舵机。在随后的几天中,英国海军的几十艘军舰用炮火和鱼雷,向行动不灵的“俾斯麦”号频频发起猛烈攻击,并最终将其送入海底。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特混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一举击沉停泊在港内的各种舰只40余艘,其中包括“内华达”号、“亚利桑那”号等5艘战列舰。2天后,英国海军引以为荣的最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也在马来半岛关丹海域,被日本海军的岸基航空兵一举击沉。英国海军远东舰队被日本海军岸基航空兵击溃,尤其是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这种巨舰大炮的代表,在航行中就被航空兵击毁,充分地证明了航空兵在海战中的巨大作用。而就在战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英国海军的高级军官们,从不相信战列舰会被日机击沉。但血的事实却让他们明白了:没有空中支援的舰队,战列舰也难以摆脱覆灭的命运。

似乎是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日本“武藏”号和“大和”号战列舰上的官兵,也同样未能逃脱藏身鱼腹的厄运。1944年10月24日,“武藏”号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美国海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身中21枚鱼雷和32颗炸弹后,最终沉入锡布延海海底。1945年4月7日,“大和”号也因遭到美国海军数百架次舰载机的轮番攻击,而最终沉没在日本九州附近的海域。珍珠港、马来亚海战与“大和”、“武藏”号的无情沉没,宣告了空中打击时代的到来,也为“巨舰大炮”主义敲响了丧钟,战列舰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日两国的战败已使其战列舰损失殆尽;英、法两国则因遭受战争重创而经济困难,亦无力发展战列舰;而美国海军则集中力量发展航空母舰,也停止了建造新的战列舰。于是,曾称霸海上长达1个多世纪之久的战列舰地位也由此跌入谷底。之后,随着核武器和导弹武器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地位又进一步下降。

战后,美国海军服役的最新式战列舰是1943~1944年间所建造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当时共建造有“衣阿华”号、“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威斯康辛”号4艘。该级舰满载排水量为5.8万吨,长270.4米、宽33米,吃水11.6米,舰体装甲最厚处达430毫米,装备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这已是美国海军所建造的最后一批战列舰。

1949年3月,美国海军除将“密苏里”号暂留服役外,将其余战列舰全部予以封存。1950年6月,朝鲜半岛点火突起。1951年3月,美国海军将“威斯康辛”号启封服役,接任第7舰队旗舰,并参加了对朝鲜北部海岸地区的炮击行动。朝鲜战争结束后,1958年3月,“威斯康辛”号及其姊妹舰“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再次被封存。而就在这批“衣阿华”级战列舰被封存之前,苏联和德国海军的战列舰也相继退出现役,英国海军也停止使用其最后一艘战列舰“前锋”号。

但曾经雄霸海洋的一代巨舰,却并未就此彻底销声匿迹。

1967年8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新泽西”号战列舰再度启封服役,赴越南参战。但该舰参战不久,就因美国调整对越战争战略而于1969年再次退役封存。1981年里根总统执政后,美国国会又批准拨款,重新改装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此次改装主要包括:安装SLQ-32电子战系统,加装一部SPS-49对空搜索雷达,安装完备的电子通信设备,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炮塔,代之以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并增设4座四联装“战斧”、“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4座“方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尽管改装和修茸后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已面貌一新,但却已是时过境迁。随着现代海上斗争及作战方式业已发生重大变化,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能逃脱被淘汰的厄运。几年之后,“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被再度打入冷宫。

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揭示了当代战争的崭新模式,与此同时,也敲响了战列舰的丧钟。

不过,海湾战争还是为世界仅存的两艘战列舰提供了最后一次登台亮相的机会。在“沙漠风暴”作战中,“威斯康辛”号和“密苏里”不仅向伊军战略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并用其406毫米口径的主炮猛轰了伊军阵地。战列舰巨型火炮震耳欲聋的怒吼,仿佛是在向人们进行着最后的告别。海湾战争结束后,“威斯康辛”号随即退出了现役。

1992年3月31日,战列舰家族中唯一还在服役的最后一名成员――“密苏里”号,在轰鸣的礼炮和嘹亮的号角声中退出了现役。“密苏里”号的最终退役,标志着战列舰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从此被彻底逐出了海军舰队的行列。
第2个回答  2007-02-14
战列舰也称主力舰、战斗舰,是一种装备强大火炮武器及装甲防护最强的大型水面战斗舰只。战列舰历史悠久、作战威力强大,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一直是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雄踞“海上霸主”的宝座。在风帆战船时代,一些海上强国曾依据当时战船威力的大小(排水量、火炮口径及数量),将战船分为六个等级,其中一至三级被称作战列舰。当时的战列舰排水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在三层或两层甲板上装备有火炮70~120门,是当时威力最大的舰种。

战列舰的名称起源于海战中的战列线战法。17世纪时,舷炮战术成为舰队在海战中的主要战法。18世纪以后,随着木质风帆战舰操纵性能的改善、战舰排水量的增大和大口径在战舰上的普遍配置,舷炮战战术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所谓战列线战术,即双方交战前,首先将各自的战舰排成一列纵队。然后双方舰队或同向并列而行,或异向交错而行,并在行进中以各自内向舷炮相互进行炮击。于是,用于战列线战术并拥有80门以上火炮的大型战舰,得名为战列舰。 历史上最著名的木质风帆战列舰当属英国的“胜利”号。“胜利”号舰长57米,排水量2162吨。在3层甲板上的两舷排列着102门加农炮,可发射5.4~14.4公斤的炮弹。这种炮炮身长、射程远,14.4公斤的弹丸在最远射程上可击穿5厘米厚的橡木板。另外,船上还有2门巨型“粉碎者”短炮,专门用于抵近敌舰时射击,威力巨大。“胜利”号舰载巨炮仅一次单舷齐射,便可发射出半吨重的炮弹。是当时的一级战列舰。到19世纪中期时,最大的风帆战列舰排水量已达4000吨,配置火炮多达130门。

随着蒸汽机逐步成为战舰的主要动力后,到19世纪70年代时,世界各海军强国的大型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已增至8000至9000吨。1892年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达到1.2万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350毫米,装甲厚度达到230~450毫米,航速为16~18节。此时战列舰又有了新标准,其中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成为各国公认的确认战列舰的四大要素。“大舰巨炮致胜论”已成为各国海军公认的准则。

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新老列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争霸世界的狂潮,海战也随之空前激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战列舰再显神威。

1906年10月,英国海军建造出世界海军装备发展史上著名的“无畏”号战列舰。该舰装有4台蒸汽轮机,排水量为2.18万吨。“无畏”号装甲厚度达279毫米,火炮也极具威力,仅 305毫米口径的巨型舰炮就有10门,此外还配置有5具水下鱼雷发射管。再加上其高达21节的航速,使得当时任何军舰都无法与之匹敌。

德国也不甘落后,迅速建造出4艘“无畏”级战列舰,排水量近1.9万吨,主炮口径为280毫米,最大航速19.5节,装甲厚度竟达300~400毫米。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两国海军已分别拥有68艘和40艘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德两国海军舰队在海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较量,其中尤以日德兰海战最为激烈。此时,两国海军所采用的仍是战列线战术,即以侧舷炮的火力猛烈轰击对方舰队。

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已投入海战并初显威力,但大战结束后,各国海军强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大舰巨炮致胜主义”的传统观念。因此当战争硝烟刚刚散去,获胜后的各列强随即便掀起了新一轮更加激烈的建造战列巨舰的军备竞赛。

然而,建造战列舰的开支实在是过于浩大了。为了削减本国军费并限制对方海军实力,美、英、日、法、意5大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定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著名的《华盛顿海军协定》。该条约规定了5国主力战舰的总吨位数:英、美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条约还对各类主力战舰作了专门限制:战列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不得装备口径超过406毫米的主炮;航空母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2.7万吨,不得装备口径超过203毫米的舰炮。

《华盛顿海军协定》的有关规定,显然将新崛起的日本帝国定位为二流海军强国。1934年,不甘心充当二流角色的日本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华盛顿海军协定》,并且开始秘密建造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其中“大和”号满载排水量竟达7.28万吨。舰舷部采用5层钢板保护,总厚度达410毫米,并以此创下了迄今为止世界战列舰装甲厚度的最高纪录。该舰甲板以上的上层建筑高达13层之多。其3座三联装的主炮口径为460毫米,每座炮塔重达2200吨,堪称世界之最。此外还有2座三联装155毫米火炮、12座双联装127毫米火炮、115门25毫米火炮(后又增至156门)。全舰仅装甲总重量就高达2.1万吨。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为了挤入列强行列重新瓜分世界,也秘密建造了远远超过3.5万吨的巨型战列舰。

然而,随着潜艇性能的改善和航空母舰的出现,体积巨大、行动笨拙的巨型战列舰不仅未能再显神威,反而成为了潜艇和舰载飞机攻击的最佳目标。巨型战列舰鼎盛时代也随之宣告结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就受到了英国海军重兵的围攻。“俾斯麦”号本是一艘排水量为4.17万吨的战列舰,舰舷和炮塔装甲厚达320~360毫米,并配备有8门口径为381毫米的主炮和数十门大口径的副炮,也堪称“海上巨无霸”。1941年5月26日,从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5架“旗鱼”式鱼雷攻击机攻击了“俾斯麦”号,其中两枚鱼雷击中了其舵机。在随后的几天中,英国海军的几十艘军舰用炮火和鱼雷,向行动不灵的“俾斯麦”号频频发起猛烈攻击,并最终将其送入海底。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特混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一举击沉停泊在港内的各种舰只40余艘,其中包括“内华达”号、“亚利桑那”号等5艘战列舰。2天后,英国海军引以为荣的最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也在马来半岛关丹海域,被日本海军的岸基航空兵一举击沉。英国海军远东舰队被日本海军岸基航空兵击溃,尤其是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这种巨舰大炮的代表,在航行中就被航空兵击毁,充分地证明了航空兵在海战中的巨大作用。而就在战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英国海军的高级军官们,从不相信战列舰会被日机击沉。但血的事实却让他们明白了:没有空中支援的舰队,战列舰也难以摆脱覆灭的命运。

似乎是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日本“武藏”号和“大和”号战列舰上的官兵,也同样未能逃脱藏身鱼腹的厄运。1944年10月24日,“武藏”号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美国海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身中21枚鱼雷和32颗炸弹后,最终沉入锡布延海海底。1945年4月7日,“大和”号也因遭到美国海军数百架次舰载机的轮番攻击,而最终沉没在日本九州附近的海域。珍珠港、马来亚海战与“大和”、“武藏”号的无情沉没,宣告了空中打击时代的到来,也为“巨舰大炮”主义敲响了丧钟,战列舰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日两国的战败已使其战列舰损失殆尽;英、法两国则因遭受战争重创而经济困难,亦无力发展战列舰;而美国海军则集中力量发展航空母舰,也停止了建造新的战列舰。于是,曾称霸海上长达1个多世纪之久的战列舰地位也由此跌入谷底。之后,随着核武器和导弹武器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地位又进一步下降。

战后,美国海军服役的最新式战列舰是1943~1944年间所建造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当时共建造有“衣阿华”号、“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威斯康辛”号4艘。该级舰满载排水量为5.8万吨,长270.4米、宽33米,吃水11.6米,舰体装甲最厚处达430毫米,装备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这已是美国海军所建造的最后一批战列舰。

1949年3月,美国海军除将“密苏里”号暂留服役外,将其余战列舰全部予以封存。1950年6月,朝鲜半岛点火突起。1951年3月,美国海军将“威斯康辛”号启封服役,接任第7舰队旗舰,并参加了对朝鲜北部海岸地区的炮击行动。朝鲜战争结束后,1958年3月,“威斯康辛”号及其姊妹舰“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再次被封存。而就在这批“衣阿华”级战列舰被封存之前,苏联和德国海军的战列舰也相继退出现役,英国海军也停止使用其最后一艘战列舰“前锋”号。

但曾经雄霸海洋的一代巨舰,却并未就此彻底销声匿迹。

1967年8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新泽西”号战列舰再度启封服役,赴越南参战。但该舰参战不久,就因美国调整对越战争战略而于1969年再次退役封存。1981年里根总统执政后,美国国会又批准拨款,重新改装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此次改装主要包括:安装SLQ-32电子战系统,加装一部SPS-49对空搜索雷达,安装完备的电子通信设备,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炮塔,代之以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并增设4座四联装“战斧”、“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4座“方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尽管改装和修茸后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已面貌一新,但却已是时过境迁。随着现代海上斗争及作战方式业已发生重大变化,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能逃脱被淘汰的厄运。几年之后,“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被再度打入冷宫。

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揭示了当代战争的崭新模式,与此同时,也敲响了战列舰的丧钟。

不过,海湾战争还是为世界仅存的两艘战列舰提供了最后一次登台亮相的机会。在“沙漠风暴”作战中,“威斯康辛”号和“密苏里”不仅向伊军战略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并用其406毫米口径的主炮猛轰了伊军阵地。战列舰巨型火炮震耳欲聋的怒吼,仿佛是在向人们进行着最后的告别。海湾战争结束后,“威斯康辛”号随即退出了现役。

1992年3月31日,战列舰家族中唯一还在服役的最后一名成员――“密苏里”号,在轰鸣的礼炮和嘹亮的号角声中退出了现役。“密苏里”号的最终退役,标志着战列舰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从此被彻底逐出了海军舰队的行列。
第3个回答  2007-02-14
战列舰是一种装备有大口径火炮和超厚防护装甲的大型水面战舰。早在17世纪中叶,海上就已出现了三桅风帆战舰,它的船体为木质,排水量增加到 4000吨一5000吨 ;火炮甲板最多有 3层,能装 100多门火炮。这种战舰在海战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接舷战斗的战术,主要采用多艘舰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由此而得名“战列舰”。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带蒸汽动力的木壳战列舰“光荣”号在法国下水。翌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铁壳战列舰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现役。19世纪后半叶,战列舰普遍采用铸铁装甲, 满载排水量达1万吨一1.2万吨,航速 16节一17节,主炮口径由 200毫米增至 300毫米一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厚度达 230毫米一450毫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海战中,战列舰充分显示了大舰巨炮的优势,因而成为各国海军竞相发展的重点。
20世纪 30年代后期,战列舰的发展达到顶峰。 这个时期建造的战列舰,如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排水量已达七万余吨,3座三联装主炮的口径为 460毫米,航速 27节;装甲厚度也大体与主炮口径相同,并加强了水下防护,以抵御鱼雷的进攻,大舰巨炮的特点更加明显。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列舰一直是各海上强国的舰队主力舰和核心力量,占据着海上霸主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的迅速崛起和舰载航空兵的成功应用,逐渐动摇了战列舰的霸主地位。尤其是珍珠港事件中,美国 8艘战列舰非沉即伤,从此战列舰一蹶不振,表明其称雄海上的时代已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均不再建造战列舰,舰队中的战列舰也纷纷退出现役;一时间,战列舰几乎销声匿迹。二战之后,少量的战列舰时有参加海上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但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进入80年代,美国海军决定对世界上仅存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予以“重新输血”。 重点是加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经过改装后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担负的主要使命是:协同航空母舰编队作战;或单独进行海上作战;或支援两栖部队的登陆作战 ;或在发生危机的地区炫耀武力。
1991年1月17日, 美“衣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率先向巴格达市中心及其附近的军事通信中心和防御设施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2月7日,两舰又使用406 毫米主炮向伊军炮兵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击。
战列舰尽管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但它存在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较差等不足,因而极易成为对方导弹攻击的活靶子。为此,战后不久,建立殊功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仍然被迫退出海战舞台。

战列舰战场作用特色
战列舰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又称战斗舰。战列舰在历史上曾作为舰队的主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因而得名。
第4个回答  2007-02-15
战列舰主要是与对方舰队决战。在二战后期,由于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也就是航空母舰),战列舰由于功能单一且目标庞大容易成为靶子而被航母取代。

战列舰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二战之后此舰种就销声匿迹了?
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战列舰 battle ship战列舰又称主力舰,战斗舰,它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因而得名。是1860年至第二次...

战列舰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二战之后此舰种就销声匿迹了?
1. 战列舰,又称主力舰或战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强大装甲防护和突击威力的大型水面军舰。在186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列舰是海军的主要军舰之一。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取代了战列舰的战略地位。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大吨位...

为什么二战结束后战列舰慢慢的都消失了?
战列舰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称为主力舰。二战结束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不再是舰队中的主力,其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能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承担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在第二次世...

为何战列舰在二战之后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其实很简单,二战后期,航母异军突起。巨舰大炮防空能力实在是太差,像大和、武藏这样的战列舰也被航母的舰载机击沉。所以二战后各国把重心转移到航空母舰上来,后来即使防空技术飞跃发展,但是战列舰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巨舰大炮)还是消失在历史的舞台。我认为至少有两件事物导致了战列舰的消失:一、核动力...

为何战列舰在二战之后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1. 二战后期,航空母舰的优势逐渐显现,战列舰如大和、武藏等,因防空能力不足,被航母舰载机击沉,导致战后各国将发展重心转向航空母舰。2. 随着防空技术的进步,战列舰这一时代的象征,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核动力航母的诞生,使得航母能够无需加油,携带大量飞机在全球海洋行动,相比之下,战列舰的威慑力...

为什么战列舰在二战后被取代,而巡洋舰,驱逐舰却避免了被取代的厄运?
战列舰的基本用途就是夺取制海权。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试想一下直径近半米,一人多高,一吨多重的巨大炮弹从三十多公里外只想头顶上砸来那是怎样的一种恐怖?这就是战列舰的威力。 但是它的功能也过于单一。只有火炮攻击一种。特别是当飞机加入战争之后,在机动性、火力两方面战列舰...

为什么战列舰时代没落了
战列舰是靠其众多大口径重炮形成密集火力形成火力覆盖,以期击中对方。可惜命中率实在太低,即便是世界上命中率最高,以严谨古板而闻名的德国人,其海军战列舰命中率也只有4.2%。英国海军更不谈,其命中率只有3%多一点。(比起德国海军,英国海军更臃肿,一战、二战英国海军纯粹是靠数量取胜。难怪会出现...

什么是战列舰?它为什么会被淘汰?
战列舰是一种一大口径火炮为主要武器的大型舰艇,一般排水量在30000吨以上,主炮口径在280MM以上,主装甲后攻击力强,一战中就开始大量运用,二战中航母的出现使其盛极而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主力战列舰主炮口径为406mm而日本的大和级主炮为460 mm,前苏联曾在二战史设计的战列舰主炮口径超过500...

为什么战列舰被淘汰
最后,战争形式的改变也是导致战列舰被淘汰的重要原因。在现代战争中,战争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已经不再是以海战为主,而是以空战和导弹战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战列舰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它们的存在已经不再具备实际意义。综上所述,战列舰被淘汰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战列舰曾经是...

巡洋舰为什么要退出历史舞台?
二战结束后,战列舰彻底消亡,航空母舰则成为海上主力舰种,各国由于自身财力的限制,已基本不再建造巡洋舰,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还曾建造过几级而且有的是核动力的,例如,美国的长滩级巡洋舰和苏联的基洛夫级巡洋舰。冷战之后随着技术发展,巨舰大炮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船只的主要武器从舰炮变为导弹,主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