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功臣和宗室分封各地,先后“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然而,历经春秋中后期的大规模兼并战争,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那么,战国七雄都是如何崛起的呢?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为何存在感不强呢?
历经大规模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最终强势崛起
春秋末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许多诸侯国在这些战争中先后被灭,而晋、楚、齐、燕、越、秦等大国却先后崛起,此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局面就此形成。那么,战国七雄是如何从诸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的呢?
1、秦国:环境恶劣但韧性极强。秦国崛起于少数民族林立的西垂,历经数代人的惨淡经营,这才拥有了立锥之地,直到秦襄公时期,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秦襄公起兵勤王立功,之后又护送平王东迁,这才得以位列诸侯,而周平王东迁后则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了秦国。然而,春秋早期的秦国仍然极为贫弱,中原诸侯皆卑之,历经数代人的努力,直到秦穆公时国力这才得以大涨,称霸于西戎。然而,先有强邻晋国,后又遭三晋进攻,秦国面对中原强国始终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地。秦国虽为春秋大国,但战国初期的形势其实并不乐观,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这才真正走上崛起之路。
2、楚国:一直便是南方霸主。楚国乃是周朝时期的南方大国,自崛起于南方之后,便始终是强国之一。春秋时期,楚国国力极为强盛,长期与中原霸主晋国争霸,但却屡屡受挫,直到春秋晚期时,楚国因公族内乱,这才国力衰减。之后,吴国在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一度攻占楚国都城,楚国差点就此亡国,后在秦哀公的支持下楚国才得以复国。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虽逢大难国力衰减,但仍然是不可小觑的大国。楚昭王复国后,历经数代,先后攻灭顿、胡、陈、蔡、莒等小国,国力这才有所恢复,并且势力再度向中原发展。
3、齐国:国力强盛不与强国为邻。自姜子牙封国建邦以来,齐国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到齐桓公时便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而齐桓公则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作为东方的大国,齐国先后攻灭了祝、遂、纪、谭、任、鄣、薛等小国。虽然春秋末期齐国因国势日衰已经无力争霸,但由于其只在北方与燕国接壤,并不与其他大国接壤的地利优势,齐国却始终得以保存。等到齐国公室衰弱,田氏代齐,那已经是战国中期的事情了。
4、燕国:国力虽弱但有个好邻居。燕国立国之后,因居于苦寒之地而与中原各地来往极少,经济文化发展也较为滞后,结果差点因山戎入侵而亡国,幸好齐桓公“尊王攘夷”进攻山戎,燕国这才得以保全。燕国虽然国力较为弱小,奈何有个好邻居齐国,春秋末期燕国内乱,又是齐国出手帮助燕惠公平定内乱。再加上周边多为少数民族,而不与大国接壤,因此燕国也得以顺利过渡到战国时期。
5、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抱团取暖
。韩赵魏三国本为晋国公卿,晋国乃是春秋时期毫无疑问的中原霸主,虽然也曾国力衰退,但如同楚国一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他小国根本不敢直撄其锋。然而,自从“骊姬之乱”后,晋国公族日益衰弱,大权基本由公卿掌握,最终在“晋阳之战”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韩赵魏脱身晋国成为诸侯后,在战国初期一度极为强大,尤其是“三晋”之间关系紧密,常常联兵攻打其他国家,因而并无国家敢轻易与之对抗。
如上所述,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之所以能从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中得以存续,要么国力强横,要么地理优越,可谓各有其理。至于其他诸侯国,大多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先后被大国吞并灭亡。
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为何始终存在感不强
虽然说到战国,我们总会率先想到“战国七雄”,实际上进入战国之后,除了以上七国之外,还曾存在过一些其他诸侯国,例如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中等诸侯国,以及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小诸侯国。
郑、卫、滕、邹、费等小诸侯国自然是只能勉强图存,根本无力争霸,但那些中等诸侯国却并非没有崛起的机会,那么为何这些国家始终存在感不强呢?我们分别来看:
1、越国:持续动荡致国力日衰。作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国的国力毋庸置疑,战国初期根本没有哪个诸侯国敢轻视它的存在。然而,越王勾践之后,越国先是发生了“越人三弑其君”事件,后又发生了“诸咎之乱”,弑君弑父的政权夺利戏码不断上演,导致越国始终处于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之中,国力开始迅速衰退。到306年时,越王无疆本想效仿列国征发中原,因此率兵北上伐齐,结果被齐威王使者一通忽悠,又跑去攻打楚国,结果兵败身亡,而越国更是就此分崩离析,宗族子弟争相自立建国,越国就此灭亡,东越、闽越则为其后人所建。
2、巴国、蜀国:内斗不断终引狼入室。作为四川盆地的两个国家,由于地理上的优越条件,使得他们很少参与到列国之间的战争中去,但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巴、蜀之间却是矛盾重重。前319年,巴国和苴国联合,蜀国和充国结盟,双方拉开架势打了一仗。前318年,巴国虽然灭掉了充国,但随即便被蜀国击败。而苴国则向秦国求救,然而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秦国派司马错率领大军入川,迅速攻灭苴、蜀、巴三国,就此占据了四川盆地。
3、宋国:短暂崛起后迅速被灭。身处四战之地而得以在战国存续,宋国已经是极为难得,然而进入战国之后,宋国却发生了“戴氏取宋”事件,与“田氏代齐”一样,宋国公室被旁支所取代。到宋康王时,宋国开始推行政治改革,国力倒也一度强盛,然而国力强盛之后的宋国却迅速的膨胀了,“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取其地”,结果将周边的大国全给得罪了。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康王被杀,宋朝国土被三国共同瓜分。
4、中山国:顽强图存但无力扩张。这是一个坚强的国家,春秋时期曾被晋国差点灭国。之后,趁着三家分晋,中山武公率领部落迁向东部平原,最终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但到桓公时又遭遇魏国攻打,被迫退入太行山。之后,经20余年的励精图治,中山国最终又于前380年重新立国,定都于灵寿。重新立国的中山却将赵国分为了南北两部分,因而率受赵国攻打,但中山国却顽强的抵御住了,直到前296年,中山国最终被赵国所灭。
5、鲁国:大国夹缝中艰难求生。鲁国自春秋末期便陷入了公卿争权的乱局之中,直到鲁穆公时期推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这才逐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如前文所说,其他小诸侯国只能艰难求存,已经无力图强,最终均被邻国所灭。唯有一个卫国较为奇特,虽然他们国力不强,但存在时间却极长,作为战国初期霸主魏国的附庸国,卫国直到前241年秦国攻取濮阳,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这才算是名存实亡,而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而此时的战国七雄,早已灰飞烟灭多年了,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这也算是个奇迹了。
周朝那么多的诸侯国,到了战国怎么只剩七个了?
如前文所说,其他小诸侯国只能艰难求存,已经无力图强,最终均被邻国所灭。唯有一个卫国较为奇特,虽然他们国力不强,但存在时间却极长,作为战国初期霸主魏国的附庸国,卫国直到前241年秦国攻取濮阳,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这才算是名存实亡,而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而此时的战国七雄...
从周武王灭商到战国时代诸侯国的数目逐步减少原因是什么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推行分封制,据说当时是八百诸侯。进入春秋后,社会日趋动荡,各国为了称霸中原,不断变革,大国吞并小国成为大国们增强实力的最直接方法,所以到战国时候,中原只剩下七个大诸侯国和一些小的诸侯国。从客观来说,那就是说铁器出现,封建经济开始发展,统一之势已不可避免 ...
从周武王灭商到战国时代诸侯国的数目逐步减少,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大国兼并小国,拓展了疆域,使诸侯国的数目逐渐减少。反映出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久合必分的趋势 2、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治者对利益的追求是其本质,发动战争在客观上也起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加快了统一步伐。
战国时期为何只有“七雄”?
战国时期为何只有“七雄”,凭这七个诸侯国各有一技之长,虽然战国时期诸侯国远远不止七个,但历史上只留下了战国七雄的成为,根源也是在这。纵观天下诸侯兴衰,得明君者兴,得昏君者衰,得贤臣者兴,得佞臣者衰,战国的历史就充分说明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春秋战国时代,互相吞并,剩下七国
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小国尚有周、宋、衞、中山、鲁、滕、邹、费等,后来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仪渠,南面有巴蜀和闽、越。 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
周朝的诸侯国很多吗?
周朝的诸侯国很多,尤其是西周,但到了东周以后由于各国的兼并和战争小国家很多都被灭了,到了战国时期基本上只剩下不到十个了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天子,是周宣王的儿子,祖先么就是周天子了,从周文王开始到他,他的烽火戏诸侯很有名,失信于诸侯,最后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他的儿子就是东周...
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里,有哪些姬姓诸侯国,为什么到战国只剩下燕?
周幽王被杀之后,周平王东迁,春秋战国开始,根据《春秋左氏传》等史籍的统计,春秋初期的诸侯国大约在一百五十个左右,这只是统计的某一个时期存在的诸侯国,并不包括已经消失了的诸侯国,所以很可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有两百余个甚至更多。但姬姓诸侯国的占比应该是越来越少的。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
战国七雄为何都被消灭了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
西周分封了很多姬姓诸侯国,但是为何战国时期强大的姬姓诸侯国却很少呢...
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占了大多数,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却很少了,是因为在西周时期姬姓分布广泛,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姬姓国都随自己的封地姓了,像鲁,晋,韩,菜,曹,卫,可以说中国有一半的姓氏都来源于姬氏。姬姓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是周朝的国姓。《吕氏春秋·观世》里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
战国七雄,那个时候真的只剩下七个国家了吗?
卫国是周朝所有的诸侯国中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管辖地带大概在今天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周朝建立之后,周文王封其弟康叔封于卫,卫地是商朝故土,因此康叔封在卫地采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的方式治国,此法颇具成效。由于内乱,外敌入侵等原因,卫国多次迁都,先后定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