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知青下乡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1、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2、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

扩展资料

文革”中最早要求下乡的红卫兵是北京的蔡立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于50年代中期。当时党和国家号召和鼓励城市青年“下乡上山”,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青年学生就业,加强农业生产。

1955年9月,毛泽东一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最高指示,标志着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在全国范围内启动,1956年那一年,全国有近20万名城市青年或志愿或被动员加入了垦荒队伍。

整个50年代,中央没有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当时的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基本上由地方自行安排和组织进行。1962年国家农垦部成立了安置办公室,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青下乡上山。

资料显示:至“文革”开始前,全国共有城镇知识青年和社会闲散劳动力196.9万人下乡上山。其中知识青年达到129.28万人,占全部下乡人数的65.6%。

在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的回乡、下乡知识青年中间,最有影响的当属河北的邢燕子、侯隽和江苏的董加耕。1964年12月26日,董家耕、邢燕子受邀参加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设的小型生日宴。他们的座位紧靠毛的左右两侧。

席间,毛泽东问他俩的文化程度,并多次给他俩夹菜劝餐。侯隽的成长也得到周恩来的关注。他们是那一代下乡知青中的幸运儿。

1966年蔡立坚18岁,是北京市长辛店铁路中学高二学生。红卫兵大串连时,她随该校一支长征队去延安串连,途经山西榆次县一个贫困山村——黄采公社杜家山。蔡立坚见到那里山地很多,大都没有开发,农民过的日子很苦。

她觉得这是发挥知识青年作用的好地方,琢磨自己该不该留下来在这里插队。一直到长征队已离开杜家山280多里时,她毅然告别同学,只身返回杜家山,向乡亲们表示要扎根杜家山,同他们一起建设山区。办过一系列手续后,1968年3月,她正式成为这里的一名新社员。

1967年10月9日,北京市二十五中、二十二中、女八中、女十一中的10名毕业生,前往内蒙古西乌珠峰沁旗白音宝力格公社插队。起程的那天清晨,他们汇集到天安门前,面对毛主席巨幅画像,宣读了誓词,这是首都第一批奔赴内蒙大草原的红卫兵。

1968年2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红代会的55名红卫兵摘下袖章来到天安门毛主席像前宣誓辞行,成为首都第一批参加西双版纳建设的红卫兵。

首都红卫兵带头下乡,掀起了一个城镇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浪潮。这是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裹挟其中的,不仅仅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高小生和社会青年,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大量医疗、文教工作者,国家干部及一些受运动冲击的“专政对象”。

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原野到孔雀开屏的西双版纳,从天山南北的戈壁绿洲到南疆海岛的橡胶林场,从呼伦贝尔盟大草原到世界屋脊的西藏,到处都是知青的足迹和身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青下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9
中国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后开始了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教育的运动,这批参加上山下乡的人群,就是世称的下乡知青。
从广义上讲,下乡知青始于1955年,当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之后,共青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知青的榜样: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当年被《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势宣传报道出名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进入高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并在编者按中说:“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毛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从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至1973 年12月8日,全国有800多万城镇青年上山下乡 。这些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实际上,这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的知识青年,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所谓的知青下乡是怎么回事?
1、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2、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青下乡是什么意思?
知青下乡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决定将城市知识青年派往农村和基层参与农业生产和社会建设的一项政策。这个政策的出现旨在推进底层社会的发展,也向着一些贫穷和落后地区推广先进技术和思想,它在当时曾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其次,知青下乡的实施使得大量知识青年熟悉了 农业生产,拥有了丰富的社会经...

下乡知青是什么意思
下乡知青是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城市到农村、边疆地区或山区进行劳动锻炼、服务人民的知识青年。这一词汇承载了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它特指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远离城市喧嚣,前往农村、边疆或山区进行生产建设的知识青年们。他们的行动,是响应国家号召,为国...

知青下乡是什么意思
1. 知识青年下乡,通常指的是那些曾经在城市生活、接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他们被派往农村地区生活和工作。2. 在中国,知识青年主要指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那些自愿或因政策安排而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的年轻人。3. 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仅仅完成了初中或高中学业。

知青下乡是什么意思
2. 下乡意味着这些青年人离开城市,前往农村地区,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贡献给当地的农业生产。3. 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持农村经济,提高农业产量,同时也是这些青年人接受劳动锻炼,了解农村生活,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观的重要途径。4. 知青下乡不仅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提升农作物产量,而且对于知青...

下乡知青啥意思
1. 下放到农村、具备一定知识的青年被称为下乡知青。2. 这些知青通常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3. 下乡知青的政策目的是让年轻人了解农村现状,参与农村发展。4. 同时,这一政策还有助于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5. 下乡知青与当地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这有助于他们掌握实践知识。

下乡的知青是什么意思?
下乡的知青是指1980年之前,中国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参与边疆建设的一群人。这些知青大多数只接受了初中或高中的教育。在东北地区,知青们通常睡在火炕上,几十个人住在一间大房间里。外面有人专门负责烧炕,尽管外面是冰天雪地,屋内却温暖如春。然而,有时由于外面烧...

所谓的知青下乡是怎么回事?
1. 知识青年,通常简称为知青,是指那些受过较高教育的年轻人。2.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知青这一称谓用来描述从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的一段时间内,那些自愿或因政策被迫从城市前往农村务农的年轻人。3. 在这些知青中,大多数人接受的正规教育仅限于初中或高中水平。

下乡知青是什么意思?
下乡知青是指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派遣到农村的年轻人,以劳动改造自己的思想,同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农村和农民服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下放到农村,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农村经验,甚至不懂土壤、植物、农具等基本知识。这些年轻人需要在劳动中认识和改造自己,同时,将自己的技能...

下乡的知青是什么意思
下乡知青是指那些在城市中受过高等教育,并被派往农村地区进行劳动和生活的年轻人。通常被安排在农村的集体生产队或农村社区中,与当地农民共同生活和工作。下乡知青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并参与农村的发展建设,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这种政策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有益的实践,为年轻...

相似回答